分享

金人眼里的“中国”、“华夷”和“正统”

 天地任逍遥耶 2021-09-22

在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金人一直自称“中国”。

  • 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指金朝;
  • 在金元大儒元好问的著作《遗山先生文集》中,同样出现了14次“中国”基本是也都指代金朝。
文章图片1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为何金人如此强烈地自称“中国”,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当时的他们,对于“中国”又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接下来一起聊聊。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契丹人眼中的“中国”、“华夷”和“正统”

金人眼里的“中国”

金人自称“中国”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要知道,“中国”一词的含义之一,表示指中原和中原政权。

春秋战国时,人们将地处中原地区的周、卫、齐、鲁、晋、宋、郑等看成“中国”,而将中原以外的秦、楚、吴、越看成“夷狄”。

三国时期,因为魏国据有中原,魏国也被看成中国。而声称继承汉室的蜀国,并不被看成中国;至于江东吴国更被视为边鄙。如诸葛亮曾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文章图片2

三国时期的疆域概览

五代十国时期,占据中原的梁、唐、晋、汉、周被视为中国,周围的“四夷、十国,皆非中国”。

  • 后唐、后晋、后汉尽管是沙陀(少数民族)人建立的政权,但由于其占据中原,仍被视为“中国”;
  • “十国”虽多为汉人建立的政权,但由于它们不在中原,因此并不被视为“中国”。

由此可见,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申为中原地区所建立的政权及其所控制的区域。

文章图片3

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两字的证据,是见于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金人进据中原以后,一直沿袭着“中原政权即中国”的传统观念。

  • 金哀宗所说的“太祖、太宗威制中国”,就是这个意思。
  • 金朝末期,修端曾说“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认为是金人占据了“中国”。这里的“中国”,也指称中原。

金人以为,自己占据了中原,就是占据了“中国”,自称“中国”也是理所应当。

金世宗时,漠北蒙古不断南下骚扰,“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修界壕)以御之”。李石与丞相纥石烈良弼不同意:

....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

这里的“中国”, 就是金朝。

文章图片4

金世宗

金章宗时期,南宋韩侂胄积极准备北伐,而金章宗和一些大臣不相信南宋会败盟。

  • 定国公完颜匡说:“彼(指宋朝)置忠义保捷军,取先世开宝、天禧纪元,岂忘中国者哉。”
  • 参知政事独吉思忠也说:“宋虽羁栖江表,未尝一日忘中国,但力不足耳。”

这里的“中国”,也是金朝。

文章图片5

金哀宗

金哀宗时期,面对蒙古的进攻,形势岌岌可危。可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不把南宋放在眼里。

哀宗曾说:“北兵(指蒙古兵)所以常取全胜者,恃北方之马力,就中国之技巧耳。我实难与之敌,至于宋人,何足道哉。”

金哀宗将蒙古、宋人与“中国”对举,“中国”在这里依旧指代金朝。

后来,金将完颜陈和尚与蒙古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一些将士曾说:“中国百数年,唯养得一陈和尚耳! ”十分自然地称金朝为“中国”。

文章图片6

金与蒙古的野狐岭之战

可以说,金人对金朝即“中国”的认识,并非一两个人的认识,而是普遍共识。

  • 金人对“中国”的这种认识,并不为大多数南宋知识分子所接受;
  • 不过,也有一部分南宋知识分子依据“中原即中国”的理念,承认金朝是“中国”。

如陈亮就在上孝宗皇帝书中,劝皇帝不要“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国于度外”,建议经略荆襄,“则可以争衡于中国矣”。陈亮所说的“中国”,就是金朝。

金人眼里的“华夷之辩”

金人自称“中国”的另一理论依据,是“夷狄用'中国’(中原)之礼则中国之”。历史上“中国”一词,除了地域概念外,还有文化概念。

最早将“中国”和“华夷”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孔子老先生。他曾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翻译过来就是说,不管你原来属于哪个民族,只要遵循华夏之礼就是“华夏”,遵循夷礼就是“夷狄”。

文章图片7

孔子与他的弟子

这种用“礼”来区分中国和夷狄的思想,为许多思想家所接受。

  • 董仲舒指出:“《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 楚变而为君子。”
  • 唐朝皇甫湜也说:“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义也,所以为夷狄者,无礼义也,岂系于地哉。杞用夷礼,杞即夷矣。”

契丹人也接受了这种“懂礼即中国”的观点。《松漠纪闻》记载:

“大辽道宗朝,有汉人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道宗曰“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中国),何嫌之有? ”

辽道宗认为,契丹文明已同“中国”无异,也属于“中国”。

文章图片8

契丹文化浮雕

金人继承了这种按文明区分“中国”与“夷狄”的思想。不刻意将夷狄看成一种民族,认为夷狄是野蛮落后的代名词。

文章图片9

金熙宗

金熙宗即位前后,金人更是将中国和夷狄看成尊贵和卑贱的代名词。如《金虏节要》一书曾记载:

....(金熙宗)自童稚时,金人已寇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之。其亶之学也,虽不能明经博古,而稍解赋诗翰,雅歌儒服,烹茶焚香,奕(弈)棋战象,徒失女真之本态耳。由是则与旧大功臣,君臣之道殊不相合,渠视旧大功臣则曰“无知夷狄也。”旧大功臣视渠则曰:“宛然一汉家少年子。....

  • 深度学习儒家文化的完颜亶,将那些没有学习汉文化的女真人斥为“无知夷狄”;
  • 女真贵族则视其为“汉家少年子”,认为完颜亶已经变成了“汉人”。

可以说,此时的“汉”和“夷狄”并非民族概念,而是先进与落后的文化概念。在很多场合,“汉”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夷狄”一度成为了金人攻击和谩骂南宋等国的代名词。

文章图片10

“海陵王”完颜亮

“海陵王”完颜亮极为反对“以民族为标准”来区分尊贵和卑贱,认为应该以文化和事功为标准来区分尊贵和卑贱。他十分反感“华夏尊贵,夷狄卑贱”的传统观点,对中原儒士按照南北地域或按照民族来区分贵贱尊卑的观点嗤之以鼻。

对史家所修《晋书》没有把苻坚放到《本纪》中而是《载记》中的操作,他更是颇有微词:

....(完颜亮)读《晋书》至《苻坚传》,废卷失声而叹曰:雄伟如此,秉史笔者不以正统帝纪归之,而以列传第之,悲夫。....

在完颜亮看来,苻坚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还取得了“雄伟”的事功, 应该被视为“中国正统”。

面对一些“口服心不服”的儒家知识分子,完颜亮援引《春秋公羊传》“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的“大一统”观念,试图让金朝以外的各族人民,心服口服地承认他是“中国”的“正统皇帝”。

因此,他曾多次谈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天下一家, 然后可以为正统”等思想观念和主张。

文章图片11

完颜亮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了灭亡南宋的战争。

完颜亮攻宋失败以后,金人自称“中国”的思想意识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烈了。到了金朝末年,这一意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了。

文章图片12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

金朝诗人赵秉文认为,中国采用夷狄之礼就是夷狄,夷狄采用中国之礼就是中国。

在《蜀汉正名论》一文中,提出了“有公天下之心,宜称曰汉。汉者,公天下之言也”的理论,作为区别中国正统和非正统的理论。

这里的“汉”就是“中国”,是否应该称“汉”以及正统,标准在于是否“有公天下之心”。不管你族属如何,只要“有公天下之心”即是“汉”。

一言概之,金人反对以民族区分中国和夷狄,主张按文化区分中国与夷狄。夷狄只要懂礼,由后进变为先进,就可以称为“中国”。金人认为自己懂礼,理应称“中国”。

金人的“中国观”

与辽朝一样,金人金瓜极力称自己为“中国”,但并没有将其他政权排除在“中国”之外。元好问虽然视金朝为“中国”,但他并未将金朝以外的有关人物排除到“中国”之外。

  • 他不仅将“生乎中原,奋乎齐鲁汴洛之间者”视为“中州(中国)人物”;
  • 也将那些“生于四方,奋于遐外,而道学文章为世所宗,功化德业被于海内”的人物视为“中州人物”(“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
文章图片13

南宋、金和西夏,都是“中国”

元好问不仅以金朝为中国,还按照“道统文脉”的文化标准,将那些“虽在万里外”,但“道学文章为世所宗”,有“功化德业”者称为“中国人”,并没有按照南北地域观念去区分中国。

因此,在元好问《中州集》中,不仅收录金朝诗人的作品,也收录了“宋建炎以后”,出使金朝被留以及“留而得归者”的作品。

文章图片14

《中州集》封面

实际上,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正统之争,并非中国和外国之争,而是“中国”内部各个政权的地位与合法性之争。

  • 这里的“正统”,多指“中国正统”,非正统则指“中国的非正统”;
  • 无论是“正统”还是“非正统”,都属于“中国”。

譬如深受“华夷之辩”影响的南宋末期文人郑思肖,甚至将唐朝也逐出了“正统大名单”。因为李唐有“夷狄血统”。不过他也表示,“非正统政权”也可以纳入到“中国”。

文章图片15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

从史书记载来看,金人自从建立政权之始,就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据《大金德运图说》记载,金朝章宗和宣宗曾组织“德运”讨论:

秘书郎吕贞幹、校书郎赵泌以为,圣朝先辽国以成帝业,辽以水为德,水生木,国家宜承辽运为木德”,明确提出金朝应该承辽水德以为木德的观点。

也就是说,部分金人不仅自称中国正统,也承认了辽朝的中国正统地位。尽管支持此意见的人不多,但仍有一定影响,就连金章宗都曾表示:“吕贞幹所言继辽底事,虽未尽理,亦可折正。”

金人灭辽后,辽天祚帝在其所上降表中称,“伏念臣祖宗开先,顺天而建业;子孙传嗣,赖功德以守成。奄有大辽,权持正统”,公开以中国正统自居。

至金朝灭亡的1234年,多位金朝的知识分子们,也热烈讨论了“修史问题”。修端极力反对将辽、金二史附于宋史以为载记的观点。他认为,将来修史时,辽史应为“北史”,金史也应为“北史”,就是一种金继辽为正统的思想。

拓展阅读:“华夷之辩”的沉浮: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文章图片16

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

金朝自建国之初直至灭亡,一直有人主张金朝应该继承“辽统”。这说明:

  • 金人不仅以“中国正统”自居,还将辽朝视为“中国正统”;
  • 即便金章宗“拍板”金朝继承宋统后,也没有将辽朝排除在“中国”之外。

金人在承认辽朝为中国以及自称中国的同时,并没有将宋朝排除在“中国”之外。

金人进据燕山(今北京)后,宋使赵良嗣再次使金向金太祖请求归宋燕山等地,金太祖回答说:“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这里的“中国”,都指北宋。

金人灭辽以后,虽然以继承辽朝正统自居,但仍称北宋为“中国”。

如金人第二次进攻北宋时,完颜希尹等主张先取两河,再取首都东京(河南开封),宗翰不同意说:“东京,中国之根本,我谓不得东京,两河虽得而莫守。”这里的“中国”,还是北宋。

文章图片17

靖康之变

金人灭亡北宋以后,自称“中国正统”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在一些场合,仍将北宋称为“中国”。大定八年(1168),金世宗在册命皇太子的《册命仪》中说“绍中国之建储,稽礼经而立嫡”,无疑是在说金人学习“中国”的立太子制度。

这里的“中国”,绝不指金国,而是包括南宋在内的汉人建立的政权。

文章图片18

金朝骑兵部队

在南宋时期兴起的魏蜀正闰讨论中,金人并没有反对南宋人的观点,也多持“蜀正魏闰”之说。

赵秉文就在《蜀汉正名论》中,极力反对陈寿等人“以魏为正,以蜀为闰”的观点,认为蜀汉“上则为三王之学,下不失为汉光武”,有“公天下之心”, 虽为“僻陋之国”,但仍为中国正统。

一直视金朝为正统的赵秉文,也选择主张“蜀正魏闰”,可见并没有否定南宋的含义。

即使金章宗等人,意欲将南宋排除在“正统”之外,也并未将南宋排除在“中国”之外。直至金朝灭亡的那一年,修端提出以辽史和金史为《北史》、北宋史为《宋史》、南宋史为《南宋史》的修史方案,正式提出了辽、宋、金均为“正统”的多统思想,这种思想对元朝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内部在几经争论之后,最终由脱脱拍板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

文章图片19

脱脱草书《题璇玑图》,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脱脱等人所确立的辽、宋、金均为正统的“多统”思想,是对金人“中国”意识的承认、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

  • 金人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儒家理论和学说,以“中国”自居。不过,金人并没有将辽、宋排除到“中国”之外。
  • 作为分立对峙政权,辽、宋、金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辽、宋、金都是“中国”。

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大中国”意识,即“中国多元一体”意识的雏形。在今天看来,金人的这种认识,有着很强的进步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