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乡村-97|泉州市晋江内坑镇亭顶村

 忆茶阳风物 2021-09-22

泉州市晋江内坑镇亭顶村

闲亭盖如笠,粟穰苞复开

战士浴血勇,粮仓腹满怀

今日,我们邀您走进亭顶村

一同倾听战争岁月中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亭顶村是内坑西部的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四处皆可见的红色主题微景观是这个村落最大的特点。它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处,苦竹山东北麓,简易公路接官桥至内坑公路。

      相传,亭顶村在元代以前叫牛皮岭(也称厚皮岭)。村落原处于十三省大路偏南边,建有路亭,是人们遮蔽风雨乘凉歇阴的好去处,习惯叫亭顶,村名由此而来。

图片

泉州团队部粮食供应总站旧址

(红色粮仓)

图片

      泉州团队部粮食供应总站旧址曾文传祖厝位于晋江市内坑镇亭顶村。

      “红色粮仓”是侨厝现用的名字。侨厝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主人家是亭顶村的爱国华侨曾料和曾笠两昆仲。上上世纪中后期,兄弟二人随着亲戚一同前往菲律宾谋生,后来从菲律宾寄回侨批,让家乡的亲人建了这幢二进五开间双护龙的闽南红砖古大厝。侨厝砖木结构,是一座由埕院、两院落、两榉头、12间房间组成的五间张的闽南民居建筑。面宽17米,进深18.5米,占地面积约310多平方米。

图片

      作为“红色粮仓”的前身,侨厝那时候更让大家熟悉的名字是“升(昇)文私塾”。而后,该私塾便作为中共地下斗争的联络点,多名中共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此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他们的影响下,1949年以前,亭顶村就有多人加入共产党。

图片

      当时,升(昇)文私塾是重要的地下联络点之一,有几次重要的会议是在这里召开,因此深入内坑的地下党员越来越多,亭顶附近几个村落也涌现许多积极分子,革命群众基础壮大。

      在解放战争时期,内坑镇后山村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亭顶与后山交界,两村相隔不过四五百米,后山通往亭顶的路极为隐蔽。于是,就有人提议地下粮食供应站可设在亭顶村。1947年,亭顶村正式成为了共产党的地下粮食供应站。

图片

     1949年7月初,为保障南下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脱产干部的战备和生活需要,中共闽浙赣省委致信闽中地委,要求在解放军到达闽中地区之前做好筹粮支前工作,指出接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准备好1000万公斤粮食。随后,中共闽中地委即召开扩大会议,布置开展筹粮支前运动,并向各县工委分配了具体筹粮任务。根据上级指示,泉州中心县委及所属县、区委先后成立各级供应委员会,在安海曾文传祖厝设立泉州团队粮食供应总站,团队部和各区委都成立供委会或供应处(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工商界爱国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筹集大量的粮草和物资,保障支前供应任务的完成。

图片

      如今,利用侨厝改造成的“红色粮仓”成了亭顶村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缩影,它不仅还原了革命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分成“红色记忆”“家风家训”和“升(昇)文变迁”等多个展厅。经过修缮保护,这里已经成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阶段,晋江市侨界文化人才交流基地也在这里挂牌,借此机会,内坑镇侨联也准备在这幢侨厝里开设“华侨馆”,介绍晋江华侨参与革命的事迹,让更多前来参观的人也感受晋江华侨的家国情怀。

图片

图片

红色英雄:陈相镖

图片

      陈相镖(1923-1946),福建省晋江县深沪镇科任村人。

      1941年春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春参加闽中抗日游击队,负责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保卫工作。

      1945年4月任泉州武工队队长。陈相镖在战斗中机智勇敢,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1946年5月1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主要领导决定由他带领武工队在晋江衙口钞坑进行一次武装筹款行动,陈相镖认为行动的时间地点不利,危险性极大,建议取消这次行动。但在上级作出决定后,他严格遵守纪律,坚决服从命令。由于敌情变化,行动失利,武工队遭到国民党军警的包围追击。陈相镖在掩护战友突围时不幸中弹,在晋江霞坡牛角山下壮烈牺牲。

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整理:张逸凡

编辑排版:郭晶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