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不过天津桥

 禅艺惜霜 2021-09-23

在隋唐时期、北宋时期以至于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当中,甚至到了今天,天津桥或者说洛阳桥,都是生活或者游历于洛阳的诗人们一个永恒美丽的梦。

隋唐时期,天津桥就是洛阳城南北交通的要冲,旧说它在今洛阳桥东不远处,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了一座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近年在今洛阳桥西100米左右处的洛河河床发现了一座桥基遗址,据专家考证,这才是隋唐时期的天津桥真址,位于今天的洛阳桥和老吴桥之间。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是一座木板浮桥。古人把洛水誉为“天汉”,即天河(银河),而洛阳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天津即天河的渡口,故名“天津桥”。民间也有叫她板桥的。传说刘禹锡的第一次爱情或者说朦胧初恋就发生在这座桥上。刘禹锡人到中年时候写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就是对这一事件的心灵记录。

那时候,还不满二十岁的刘禹锡带着母亲从江南回到洛阳老宅,准备应考进士。老宅在洛滨坊,大致就是今天的茹凹到李楼那一片。刘禹锡游玩之时发现洛阳桥边景色很美,就经常到桥边读书做功课。有一天,无意中遇见了一位一袭青衫美艳无方而且谈吐清雅绝俗的妙龄姑娘,两人聊得非常投缘。看看天色已晚,两人相约明天老地方。结果,当天晚上刘禹锡母亲突然发病,刘禹锡和家人侍奉了一夜又一天,直到天色黑透才加蹦子跑到桥头去赴约,却不见姑娘留下任何信息。他后悔的要在桥栏杆撞头呀,咋没有厚一下脸皮给姑娘要一下联系方式呢。没有手机微信,要一个家居地址也好啊。

后面几天,他天天去看看,再也没有见到姑娘,就那样杳如黄鹤,被他铭刻在了心底深处,过来二十多年依然无法忘怀。也让我们很幸运的读到了那样情真意切美轮美奂的绝妙诗句。

隋末天津桥被李密起义军焚毁。唐初在原址上重建,并改为石桥,仍称天津桥,又称洛阳桥。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就是号称“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

有关天津桥的诗词,让洛阳的风流蕴藉无城市能出其右。

李白有《洛阳陌》

白玉谁家郎?

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

惊动洛阳人。

白居易有《天津桥》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

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

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而在《晓上天津桥闲望》一诗中白居易则写道:

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

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

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

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白居易的《洛中春感》感叹: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元稹有《智度师二首》: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

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

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三突围,

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闲凭栏干望落晖。

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也有一首诗取名《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斜倚栏杆看落晖。

这显然有抄袭元稹的嫌疑,大概因为他是农民起义领袖吧,聊备一格也被清朝初年的一拨诗坛大腕编辑《全唐诗》的时候收录了。

天津桥上四季景色优美,也成为文人墨客相聚诗会文饮的场所,南渡后流落到浙江乌镇的宋代洛阳名士陈与义对此深有感慨,一阙《临江仙·忆洛中旧游》这样写道: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唐人雍陶的《天津桥望春》写道: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李治携他的皇后武则天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此度过。她营造明堂,扩建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自己的寝宫。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燹,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最美不过天津桥,天津桥之美,总也说不尽的。

图片

李少咏,自号小木匠,逍遥镇人。能熬胡辣汤,会做粗陋的小桌子小板凳,职业教书匠,都是半瓶子酱油水准。喜欢读书写字,希望以此抗拒生命中的佞戾、虚妄与迷惘。把最深的现实创痛比如为我们带来巨大伤害的新型冠状病毒虚化隐藏于文字底部,也许也算是无助之中的一个审美选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