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兴趣变成工作?我劝你先别着急

 Holiday历险记 2021-09-23

春节假期结束,相信不少人拿完年终奖正翘首以待准备换新工作。什么?你终于想通了,要把兴趣变成工作?但我劝你先别着急,先来听听我的故事:


1

去年我开始在简书上更新一些游记类的文章,或许得益于照片拍的不错,或许是因为我的游记内容全面、层次分明,不同于一般的流水账,虽然没有自媒体方面的功底,倒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赞同。

我受到激励,文章发布的频率越来越频繁,类型也越来越宽泛,从最初的旅行游记到个人生活感悟,从影评到书评,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技巧,一一囊括。有段时间我甚至像打了鸡血,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能更新一篇。我从来不是日更党,写作全然只是兴趣爱好,当我认真去发现生活的时候,总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写,而且每次文思如泉涌。


我很少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果阅读量和点赞数都是自己身边的朋友贡献的,就无法从中看出自己真正的水平以及大众对你的文章的态度。即使在社交媒体中始终保持低调,单靠在平台上传播,有些文章也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我生出许多自信。

去年夏天开始,陆续有一些公众号跟我约稿,也开始有APP平台联系我入驻和签约,说实话,看着那些邀请,不自觉地会有些飘飘然。那段时间刚巧赶上工作到了瓶颈期,我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专职写作,把它作为日后的事业。

之前写文章,完全是出入自身经历和经验的总结和分享,并没有考虑过经济收益。自从有了专职写作的想法,我开始尝试和其他公众平台合作。为了慎重起见,我没有盲目投稿,只选择了一个主打知识付费的公众号。

知识学习类的公众号是一个付费平台,需要我先读一本书,然后据此写一篇知识类书评,之后平台的工作人员也会录成语音形式,进行语音、文字双向推广。我选了一本自品牌类型的书,很快就按照要求交了初稿。左等右等,联系了几次工作人员,大半个月后终于收到了平台编辑发来的修改意见。

认真写作的人一定都明白,写出的文章就像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我们既想了解别人的意见,也怕别人的批评。每篇文章的结构、层次,甚至每句话、每个词都是我们用心思考后写下的,结果却被否定,心里一定不是滋味。既然想把写作作为经济来源,当然免不了低头,我重读了那本书,按照编辑要求做了修改,然后是一个月后,才又重新收到了新的修改意见。平台解释说他们现在在做整改,人手不够,所以审稿放慢。一篇文章,反反复复修改了至少两个月,最终也只是不了了之。


有时候我自己会觉得很不值,因为是书评类文章,每次修改意见都隔了好长时间才发给我,所以每次我都要重新再读一遍,再反复修改。既然是给平台供稿,我不得不放弃很多个人想法,按照平台编辑的思路去迎合他们的受众。结果我浪费了时间,甚至某种程度上放低了自我,平台最后却一点交代都没有。但是从这个极端事件中,我也明白,当把一种兴趣发展成事业,我们也许需要放弃很多,但是却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它只是兴趣,我们可能做的还不错,可是想靠它赚钱,我们还并不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2

年前和一个摩登的上海阿姨喝咖啡,聊天时她说我:“如果你真的感兴趣摄影,就应该在这方面投资,带着单反去拍照,拍出来的照片才好看。” 我本以为她是随便说说,也就随意回应:“哈哈,我也想买单反,不过一来太贵太烧钱,二来太重,旅行途中真的带着这么个庞然大物太不方便。”

上海阿姨听了我的回答,不以为然,给了我一个白眼说:“你这孩子就是矫情,真想好好搞摄影,还怕相机重?你听哪个专业的摄影师说相机太重,我拿不了就不用相机了?” 我笑了笑,“也不光是怕重,主要是镜头又贵又脆弱,真的那些鲜有人开辟的地方,怕弄坏了心疼。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顾着相机,沿途很多美丽可能就注意不到了!”

阿姨还是有些不依不饶,“又想拍出好照片,又想完全享受旅途的快乐,怎么好事全让你占了?如果真的喜欢摄影,肯定要有所牺牲啊!” 我有些不服气,跟上海阿姨解释现在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很强大,而且手机摄影和后期已经专门发展成一个类别,结果阿姨还是固执的说单反的效果无法取代,如果真的想把摄影作为日后的工作,肯定要在摄影和其他中作出优先选择。

也许你会站在上海阿姨这边,也许你会站在我这边,我觉得单就这件事来说双方都有道理,不过我回去仔细想了想上海阿姨的话,认识到一个略微残酷的事实:当几件事都是你的兴趣时,每一样都可以比较均衡的发展,但如果你想将其中一样作为主要发展的目标,甚至是日后赖以维持生计的事业,你势必需要定出主次,为了这一样而牺牲很多。

3

去年签约成为爱彼迎的 freelancer,需要定期向平台供稿,主要是挖掘城市生活中的好去处。远在签约之前,我自己就曾经定下目标,开创城市探索的专题,记录所到之处那些鲜为人知的小馆子和最具特色的城市生活,所以供稿的主题和我的想法契合极了。


既然签约,总有些规定,最直观的就是数量上的要求,每段时间需要达到多少篇文章。最初我乐在其中,既可以把这些城市探索的内容进行整理,又可以从中赢得旅行基金,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我逐渐发现了问题:数量上的要求既可以作为动力,也是一定程度上的压力。想要完成目标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外出,后期修改图片、构思撰稿,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贡献时间和精力。有时天气好,我随便在法租界走走就会有许多新发现,可是有时候天气阴沉或者赶上雨天,我原本更倾向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却因为需要赶稿必须出门。

当旅行和探索只是我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时,我可以随心所欲,不想出门就不出门,懒得写稿就不写稿,反正和那些相比更重要的是我的经历和体验。可当它成为一个事业目标,我需要承受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有些时候不得不迈出大门,或者连夜赶稿。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当你把兴趣变成职业,很多原本你喜欢的事情会逐渐变得没那么可爱。


如果我大学的时候,被问到以后想做什么,我的回答基本上围绕着我的专业,那也是我所热爱的事情——旅行。那时候甚至到工作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能把自己喜欢的事发展成终身的事业,是再完美不过的选择。

后来我兜兜转转换过城市、换过工作,依然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事,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所有事情都是双向的,当你所热爱的事情激励你的同时,那些工作中的烦恼也在消磨着你的这份热情。

我们热爱摄影、热爱写作、热爱绘画、热爱音乐、热爱电影,因为我们可以从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坚持真我的乐趣,可是当这些热爱变成赖以生存的工作,你不得不按照经理和公司的要求放弃自己的想法、迎合消费者,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时间久了,我们会找到适应这种方式的方法,但是最初那种 “做自己” 带来的乐趣却丢了。

现在再问我,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反问:“你说工作还是...?” 我还会坚持那些我所热爱的事情,这些所有构成了我现在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不会把它们作为赖以生存的工作和事业。差别在于,当一件事只是兴趣,我可以随心所欲,变成主要经济来源就不可能不在乎收益,也就意味着我不得不去改变现在原本平衡的状态。

春天来了,我准备来一场蓄谋已久但漫无目的的旅行,这当然又可以积累很多新的旅行素材,可是我决定暂时停下来,不再每天晚上回到酒店再修照片、写游记,只是用心去感受那些远方的城市、那些我所不知道的文化。等我兴起的时候,自然会打开电脑,文思泉涌,然后一气呵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