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地方图鉴 | 你从未见过的广州

 Holiday历险记 2021-09-23

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

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夕阳照了一遍他眯着眼;

漫步幽长又狭窄的老街,走路的节奏会渐渐放缓;

嘈杂的交谈声环绕耳边,柔软的心却一点点平静。

大家好,这里是全国GDP第一的广东省府、一线城市——广州!我明白,这似乎和你内心对广州的印象和幻想有着不小的差距,没关系,搭上这辆通往老街的列车,我要带着你,飞奔到月球寻觅老街里的故事,探索你从不知道的广州。

老院子

在广州的老院子里,

总能找到小时候的亲切感。”

住在院子里的老人家很喜欢到门口乘凉,他们手里拿着蒲扇在闷热的空气里舞动出一片清凉;偶尔也会带着给小孩子织了一半的毛线鞋一边聊天一边勾线,聊天的语气时快时慢,但手中的针始终有节奏地摆动。

老院子里总是摆满花花草草,似乎老人家住的地方永远绿意盎然,他们总是更有时间也更有耐心去摆弄这些。老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谈不上有多好看,但你总觉得它们比高档公寓社区里修饰精美的绿化区更有生命力。

花开了,金桔结果了,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在努力绽放,

老院子或许就是这样为这座城市增添色彩的罢。

防盗门

关上门,就算是回到家了;

打开门,世界的光照进来。”

我喜欢拍门,老街区上各种各样的门。

或许是因为太难进入到当地人家里去一窥究竟,而一半在里一半在外的门,就成了直观他们生活的最简单的方式。

或许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里,门代表一户人家的门面,所以光是看看门就大概可以知道这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也或许是我单纯地对老物件有种痴迷的喜欢。每每看到门口摆着的木椅和小板凳,我总能想起小时候姥姥家那个。

在老西关的街区里,有些家庭还保留着原本的老门。门口有一道道横梁,既可以防盗又便于通风,是古人的智慧。

同福路上还保留着许多老门,很多门上的铁栏杆都是以前男主人自己焊接加固的。我在一个采访老街居民的视频里看过一个奶奶说她家门上的防盗木板是爷爷 40 年前亲手钉上去的,到现在还没坏,这个细节让我莫名感动。

以前的人,为了妻儿可以亲手打造一个家;以前的东西,可以用很久很久。

写到门,我突然想到,门之于广州似乎有着不同于别处的意义。

早在千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到明清时期广州曾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入从广州开始,丝绸、瓷器、茶叶,大量中国制品甚或欧洲市场的肯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白银;而后的闭关锁国却让中国脱离和落后于世界。

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逐渐失去了一口通商的贸易主导地位;而如今,一年两次的广交会又让广州成为中国和世界贸易的代表。

每个家有一道门,

每个国家也有一道门,

关上门,是安心的回家;

但打开门,才会知道世界的模样。

城中村

城中村是广州区别于北京、上海、深圳最明显的特质。”

城中村是个没有秘密的地方,楼和楼之间的距离近到你没有亲眼目睹都难以想象,似乎手伸过去就能和对面楼的邻居握手。这样的距离,说话自然要谨慎,银行密码让隔壁邻居听去就不好了。

城中村大多都是自建的房子,布局构造并不合理,有些地方窄到只能一人通过,em 在这个人不是太胖的前提下...

“剪不断理还乱” 的,除了感情,还有城中村的天线。电线、网线、电话线,就这样一团团、一捆捆裸露在并不算清新的空气中,而它们似乎吸收了城中村的“灵气”,修炼了“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 的超能力。

城中村的楼距过近,光线普遍昏暗,狭窄而崎岖的小路又蜿蜒曲折,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感觉。有了一盏盏老路灯暖黄色的暗淡光亮,才指引着都市里的寻梦人归家。

条件稍好的人家里也会安空调。说起来我这个北方人还是来了广州才知道很多广州人家里的空调只有冷气,不吹暖风。

广州的夏天热到在屋子里静坐着,也能流一身汗,但毕竟电费那么贵,只有最热的时候才开一会空调。听着窗外劣质的空调机轰隆轰隆的噪音,享受片刻的凉爽,对很多人而言或许已经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了。

城中村是一个让人很难喜欢,又很难真正讨厌的地方。

这里展现出一种破败的生活气息,但在念旧的人眼中,甚至能从这种破败中看出美感,一种纯粹的、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美。

门大多是残缺的,墙壁永远是斑驳的,但生活在这里的人总是竭力维护着家门口的这一方土地,打扫的干干净净,创造原本没有的便利。

这里的人,有点苦,但不对生活屈服,也不能屈服。

杂货铺

7-11 可以用来衡量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杂货铺用来彰显一座城市的灵魂。”

我对老式的杂货铺有种特殊的感情。每次经过,看到墙上挂着一排排小零食,我总能回忆起那段用 5 毛钱买旺仔 QQ 糖和辣条的时光。

不同城市,对于杂货铺的称呼是不一样的。在北方叫做小卖部,或者仓买;在上海,以Family Mart 和 7-11为代表的便利店居多;而在广州,它还有一个外地人乍一看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士多。

英文里的 convenient store 到了日语中,变成コンビニ;而 store 到了广东话里变成 “士多”。名称里足见广州受西方文化熏陶要高得多。

杂货铺的货架可能十几、二十年都没变过,墙上挂的还是旺仔 QQ 糖,冰柜里还是五羊雪糕,收银台上仍是绿箭口香糖。不过再旧的杂货铺也开始与时俱进了,支付宝和微信扫一扫,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开 100 块的大钞。

没有啤酒和饮料的杂货店是没有灵魂的。广州的杂货店里,珠江啤酒和维他奶是标配。

老城区有很多回收旧电器的修理铺,里面堆满了修好了也没什么价值的旧冰箱、旧电视、旧洗衣机。直到有天,我路过的时候,看到里面有台绿色的旧冰箱,和我小时候家里那个一样,我突然就明白了,有些东西你还是希望能修好继续用。

后来我又想,为什么我喜欢杂货铺呢?

可能是杂货铺能解忧吧。

下雨天

广州夏季多雨,

出门请常备人字拖。”

广州从 4 月开始就进入梅雨季节,一直到 9 月还时常雨水不断。老城区的排水系统不算好,偶尔路面积水严重,就要淌水,所以广州人的短裤和人字拖还真不是随便穿的。

晒衣服

挂着的衣服像一面面彩色的旗帜,

迎风挥发水分。

广州天气潮湿,衣服通常晒上几天摸起来还是刚甩干的状态。赶上有阳光的日子,自然要把衣服甚至被子、枕头都拿出来晒晒太阳。

城中村就没这么幸运,它们就像一个个城市天井,多数时候采光差强人意。但阳台本身是一件奢侈品,也只能硬着头皮晒在外面了。

“下雨啦,收衣服啦!” 便是整个雨季最常听到的呐喊。

在广州,和衣服一起晒在室外的,还有腊肉和咸鱼。对于出了名讲求食材新鲜的广东人,或许这是他们最后的底线。

插风车

广州人其实很简单,

看着微风拂过,

风车慢慢转起来,

他们就相信好运来了。”

在广州的旧城区,很多家庭的铁门和木窗上都立着一个风车。广东人出了名讲究风水和运势,他们相信风车会把好运吹到家里来。

春节逛花市的时候,也顺便买个风车,下一年一定会更好的。

好名字

有人说广州是文化沙漠,

但我觉得这里深藏着文艺的浪漫。”

有次走在老城区,看见一位师傅专心致志地磨刀,我跟着他的节奏看出了神,一抬头才发现上面写着小桃源,顿感贴切至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寻向所志,却又不复得路。

居易里,居易里,居住在这里或许会让生活都变得容易一些吧!

前些日子拍老街影像,偶然发现这块幸福二巷的街牌。午后的阳光照在上面,我心口突然涌上一股暖意,或许这是幸福的魔力?

广州人

一座城市会有不同的风景,

现代摩登的、怀旧复古的,

但最美的风景是生活在这的普通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2017 年,广州约有 1500 万人口。

前些天听中大移民学教授,也是一个老广州人的演讲,他说其实在五十年代前后,原本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广州人近 7 成都移民去了美国、澳洲、东南亚、香港和澳门。所以现在俗称老广的人,大多也只是之前广州附近那些城市里在建国后移民潮和城市化趋势出现时填补城市空缺的人。

所以什么才算真正的当地人呢?

如果户口本上签发地是广州才算广州人,那么生活在这座城市、为她打拼、在这里度过最美好时光的外乡人又是怎样的身份?

有些人虽然操着流利的广东话,但是一开口你就知道他不是广州人;

有些人穿梭在导航找不到的小巷,送报纸、送快递,每条路怎么走门儿清,但他不是广州人;

有些人身残志坚,不放弃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但他不是广州人;

有些人努力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清洁和基础运转,但他不是广州人;

我每天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他们有些年轻、有些年老;有些讲普通话、有些讲广东话,他们和我一样生活在这座城市。

我们为了各自的理由,来到或留在广州。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这座城市改变,也改变了这座城市。我们究竟算不算广州人?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

直到有天,我在国外和朋友聊天,我随口说了一句过两天回家,他先是一愣,然后问我回哪?我说广州啦,我才确定,当你把一座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你就属于这里。

我知道广州不会是我的终点,但是这一刻,我是广州人。

Holiday 说

我喜欢逛老城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破破烂烂的地方有什么好逛?

说来奇怪,我来到这个距离家乡 3000 多公里的城市,明明是为了追求更光鲜的将来,但走在这些楼房低矮、道路不平的老街,我有一种珠江新城给不了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是我认为衡量生活在一座城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或许这不是你想像中的广州,或许这不是你生活中的广州,但这确实是广州很大一部分人群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

我们对城市总是理解的过于片面,而通俗意义上较底层人民的生活,往往是打开一座城市的窗口,从这里我们了解城市百态,弥补影视、网络,甚至生活中不曾了解的缺口。

我们欣赏过太多小蛮腰的婀娜多姿、猎德大桥的雄伟壮观,我们很容易想象身穿西装的精英坐在 99 楼办公室里改方案挑眉的模样,但在这之外,还有你不曾见过的广州,它同样值得被记录。

这几天看纽约摄影教材,很厚的一本书,里面一句话总结了摄影艺术的不二法门:在寻常中寻找不寻常,发现社会问题,这是通向优秀的旅行摄影作品创作的大门。

我受到启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方式——

我带着你,

你带着相机,

我们一起去探索你从未见过的广州,

我们一起去发现城市里动人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