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需求和性需求(私藏文)

 苍松321 2021-09-23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说明一下。

我并非学者,很多观点只是出自一些浅薄的经验以及对材料的整合,也没有数据支撑。

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片面,在此先说抱歉。

没有什么干货,只有一点私货。

倘若能给你带来些许启发,我便深感欣慰。

今天这篇文章是在跟踪许多案例之后得出的一些想法。

文采有限,但求通俗易懂。



爱很复杂,但需求很简单

爱是什么?

古今中外没人能说清。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爱,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爱。

它可能只存在于短暂的一分钟,也可能存在于漫长的一生。

可能缘于一个眼神,也可能缘于相知相伴。

爱很复杂。

如果我们总去追究爱或不爱,那我们就总会陷入迷茫。因为它太高深,太玄乎,你根本把握不住。

有人问我,怎么才能让一段亲密关系长久稳定?

怎么维持感情浓度?

是不是再轰烈的爱情最后都会消失?

再恩爱的夫妻最后都会变成室友?

不好说。

人与人的三观不同,不可能用一套价值观来总结所有问题。

讨论爱情是哲学家的事,讨论价值观是社会学家的事,讨论优胜劣汰是生物学家的事。

所以我们不讨论爱情,不讨论价值观,也不讨论达尔文,我们讨论一些通俗易懂的东西。

需求。

爱太复杂,三观又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人类却有着极其相近的需求。

需要水,需要空气,需要睡眠。

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

当然也需要爱,需要性。

作为普通人,想经营好一段亲密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关注需求。

情感需求和性需求。

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只要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和性需求,婚姻就会牢不可破呢?

不是。

假如妻子是个赌鬼,把家里财产全都输光了,那就算两人再相爱也过不下去。

假如丈夫是个惯性出轨者,追求刺激和新鲜感,那就算需求被满足了,还是忍不住要到外面去寻花问柳。

假如夫妻二人缺乏感情基础,也无法在共同生活当中建立亲密感,那根本就没有途径去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

假如夫妻两人互相过敏,因为一些矛盾把感情给吵没了,那也……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要翻白眼了,那你还说什么呢?

别生气,其实大多数婚姻都是很普通的,或者说曾经都有着一个很普通的阶段。

不是赌鬼,不是惯性出轨者,有着一些感情基础,还没到互相过敏的程度。

但渐渐地,却越来越疏远,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份亲密。



需求不满足,当代婚姻的共同问题
我接触过几百个婚姻危机的案例,抛开那些惯性出轨,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不谈,这其中有许多案例都显示了一个现象:

亲密感消失往往伴随着性生活频率的减少。

但顺序有所不同。

一部分案例是:先出轨,而后夫妻生活减少。

另一部分案例是:出轨之前就已经出现“性生活频率大幅减少”的情况。

当然性生活减少并不是出轨的理由,婚姻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我们研究案例是为了找到症结,从而防微杜渐,避免婚姻危机的发生,而不是为错误行为开脱。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案例里又有着一个共同的怪相。

按理说,性需求不满足,应该是到外面去找补性需求,可现实中很多夫妻都是先精神出轨,而后才身体出轨的。出轨者更急于去填补情感需求,而非性需求。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在许多婚姻当中,夫妻只有在性生活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亲密。所以当性生活频率大幅下降以后,亲密感也就消失了。


匪夷所思的事,却又非常真实。

我分析了几个原因,可能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1、我们的文化比较含蓄

老一辈婚姻观:过日子不需要那么“花哨

可这个观念并不适合当代。

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一封情书可以回味一年,一句“我爱你”可以回味一生。

现在呢?

打开手机有无数人。

只要你发个红包,主播天天给你飞吻。

很多人在婚前还热衷于表达情感,可是一进入婚姻,就好像大功告成了,再也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取悦对方了。

首先是丈夫,懒于表达,缺少仪式感。

而后是妻子,女性本身更内敛,得不到示爱,也更羞于表达。

于是你不说爱,我也不说爱。

久而久之,只有在滚床单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一丝亲密。

2、隔代介入

这个问题在80、90后当中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这一代多独生子女,双方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都比较强。

而子女从小被要求好好学习,自理能力上多是巨婴。再加上保姆行业鱼龙混杂,托儿机构参差不齐,所以生下孩子以后大都需要父母帮忙照料。

父母介入婚姻,不仅增加了矛盾发生率,也为夫妻感情增添了许多隔阂。更重要的是,老一辈价值观的输出,严重影响着新生家庭。

情人节小两口想浪漫一下,父母可能会说:“外面多脏啊,不如在家里吃,还有孩子要照顾呢!

他们不认为仪式感对婚姻很重要,于是也剥夺了新生家庭的仪式感。这些价值观输出渐渐改变了新生家庭的相处模式。

3、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这一点在中国婚姻里太普遍了。

上一辈有些女性,因为丈夫的缺位导致情感需求不满足,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若干年后她们又介入子女的婚姻,造就了许多妈宝男妈宝女。

当然也许她们自己也是受害者。

亲子关系不仅包括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关系,也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关系。

两代亲子关系挟持了夫妻关系,成为婚姻主角。

于是只有在过性生活的时候,才是真正属于夫妻两个人的时间,才能稍微有一点私密空间。

可悲的是,很多夫妻连这个空间都没有。



需求不同频,是客观事实

人与人的需求差别很大。

并不是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正好也需要我,我想亲热一番的时候你正好也想。

很多时候:我想的时候你不想,等你想的时候我已经不想了。

可是在亲密关系里,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个事实。

我们对亲密关系抱有太高的心理预期,总以为“只要相爱就应该统一”,“你就应该理解我”。

这种心理预期恰恰破坏了亲密关系。

因为在这种心理预期的影响下,我们很容易把“不同频”归咎于“不爱”。

一个妻子在生下孩子之后,有可能会性冷淡长达1-3年之久。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但肯定有人遇到这个问题。

首先是精力不够用,没日没夜照料孩子,累都累死了,哪有心情过性生活?其次是体内激素的变化,容易导致性欲减退。

可丈夫不理解,他年轻力壮,需求还非常旺盛。当他被妻子一次又一次拒绝之后,自尊心遭受打击,会觉得妻子不爱自己。

有些男人在潜意识里把孩子当竞争对手,斥责妻子放了太多注意力在孩子身上,从而冷落了自己。

与此同时,妻子想跟丈夫要一点关心,同样也要不到。

自尊心受到打击的丈夫往往选择逃避,从而忽视了妻子的情感需求。他可能会把精神寄托在事业上,对妻子越来越冷漠,缺乏家庭责任感的男人也可能会发生婚外情。

等到孩子3岁入园之后,照料工作不再那么辛苦,夜里也能睡整觉了,妻子激素慢慢恢复正常,性欲也慢慢恢复。

可是丈夫已经习惯了自己解决或者到婚外去寻求寄托,即便妻子主动,性生活频率也很难恢复,亲密感不复存在。

面对丈夫的冷淡,妻子的心也越来越冷。她可能会压抑自己把精神寄托到孩子身上,或者也到婚外去找补。

以上并不是大多数婚姻的标本,只是在给大家描述一个从案例当中观察到的现象。

旨在说明:不同频是客观事实。

在上述案例里,如果丈夫能理解妻子的辛苦,理解她性冷淡的原因,也许就不会得出不爱的结论。

同理,如果妻子能看见丈夫的需求,而不是一味抗拒和回避,亲密感也许就不会消失。

当然这只是也许。

和谐婚姻并不是追求同频,而是要追求平衡。

你对我表达了情感需求,也许当下我很忙,没时间回应你。但等不忙的时候我会关心你,倾听你,满足你的需求。

你向我表达了性需求,也许今天我很累,没精力回应你。但等过两天不累的时候,我会主动靠近你,满足你的需求。

夫妻之间是相互的。

无论情感需求还是性需求都一样。

也许此时此刻我并没有这种需求,但我也应该看见你的需求,适当去回应你的需求,这才是平衡,才是维持亲密关系的方法。

不要让对方的需求处于始终无回应的状态,否则久而久之,他/她也就不再需要你了。

亲密关系的重点不是关系,而是亲密。

亲密一旦消失,那就是普通关系,如同室友。

重建亲密可不容易。



如何满足情感需求?

性需求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但满足也分程度,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

这个问题我没法在文章里深入探究,大家自行寻找途径探索。

重点来说说情感需求。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可能都存在着同样的疑惑:对方究竟需要什么?

怎样才能满足他/她的情感需求?

有人可能会联想到“情绪价值”。

我很少说这个词,虽然情绪价值和情感需求在某些方面有雷同之处,但根本是不同的。

首先我不太喜欢用价值来衡量感情。提供价值本身是一种付出,付出意味着减少,提供意味着交换。

长期单方面输出价值,对方却没能给你相应的回报,你能坚持多久?可以心理平衡吗?

最关键的是,你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共情的话?又如何能时时刻刻保持正面情绪?

昨天刚因为打游戏骂了他一顿,今天又夸“老公你打游戏好棒”。

他会不会觉得你虚伪?

婚姻不是一朝一夕,不应遵从教条主义。否则很快你就会自我怀疑:我哪里配不上他,非要每天捧着他?

当然如果你暂时理解不了更深一层的东西,那也只有先从套路开始。

但真正的经营不应该那么累,更不需要每天对照说明书。

爱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手段。


我们穷其一生都希望能有那么一个人,真正理解我,清楚我的感受,懂得我的所有脆弱,哪怕他什么话都不说,只要站在那里,我就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可以在他怀里使劲地哭,也可以在他耳边放肆地笑,我知道他不会笑话我,不会看低我,永远都可以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他。

就算他什么话也不说,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可以让我感受到浓烈的爱。

爱,不是话术。

而是理解基础上的心灵相通。

但理解非常稀有,尤其是在婚姻里。

灵魂伴侣本来就少,婚姻里琐碎的矛盾又那么多,很容易就站到对立面去。

更重要的是,夫妻关系摆在那里,不可避免会对对方抱有较高的心理预期。

也许你非常理解迟到半小时的外卖员,却难以谅解迟到十五分钟的老公。

反过来也是一样。

“为什么别人带孩子那么容易,你带个孩子那么难?”

一句话就江湖再见了。

所以在婚姻里,理解对方的第一步就是要抛掉心理预期。

别把他当成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忘掉你们之间的关系。

切莫轻易给对方下定义。

其次,是在交流时忘掉“我”的存在。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来理解自己,那反而不会有人被理解。

你要对他感兴趣,才能看见他。

只有看见他,才能理解他。

在婚姻里,我们太需要被看见了,无论是你还是他。

一旦被看见,情感需求也就满足了一大半。

有时候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说什么共情的话。

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就够了。

1、抛掉心理预期。

2、看见对方。(进而读懂对方)

还要加一条:维持心理优势。

做到以上三点,很容易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说到底无非是两个字“懂你”。其他任何手段,撒娇也好夸奖也罢,都只是锦上添花。

今天这篇文章没写什么具体方法,因为我觉得方法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已经挥别过往,不需要拿这篇文章去回顾。世事无绝对,很多时候并非你努力经营,婚姻就一定会幸福。

有些人注定无法互相理解。

只是希望大家对亲密关系有更多了解,也许在遇到下一段感情的时候可以有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