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国画大师池春举作品专刊

 360书画名家 2021-09-23

【艺术简历】

池春举,1940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受母亲影响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以擅长画牛而小有名气。青年时代,从师黄胄、杨之光、周思聪、范曾等著名画家学习中国画,坚持走现实主义与传统文人画相结合的道路。现为中国田园画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艺六十余年,他深入东北、西北、内蒙古乡村和山区采风、走感悟和探求表现乡情和民俗之路;他笃爱诗词歌赋,刻苦研读古典文学、书法及传统文人画,寻求一条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传统文人画与西方坚实准确的造型艺术相结合之路。他成功的融通黄胄、杨之光、周思聪、范曾等诸家之法,塑造出超越历史时空和理念的艺术语言与形象,形成了自家写人和画牛之风。

1988年,池春举创建了肇东国画院并出任院长。1989年,他又首创全国跨区域的由国画名家组成的社团组织“中国田园画会”并出任主席。1991年,池春举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的接见。

池春举的人物画

文/陆然

池春举七十余年辛劳于东北乡村和田园之中,在农夫、草屋、篱笆、荒原、雪野、山林、礁岩中寻觅着自己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抽象、具象、意象结合的探求中寻找自已的艺术语言,在东西方线描与体面造型差异中糅合成用水墨表现形体与结构相结合的造型模式,最终练就成为包容万物、承载重负的中国人物画名家。

上世纪60年代初,池春举追随黄胄踏上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坚持在生活中捕提形象并加以表现,并一扫明清以来程式化、概念化、观赏化的陈规陋习。他刻苦磨练捕捉能力,突出形象特征,强调神情表现;他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万物斋”,决心朝着全才型艺术道路走下去。

上世纪80年代,池春举先后到广州美院拜见杨之光、北京画院拜见周思聪、白家庄拜见范曾,请教水墨人物画,试图将水墨写生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传统文人画结合起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池春举多次远涉重洋,到东亚、东南亚和西欧各国参观考察,并有幸在卢浮宫与佛罗伦萨等地的美术馆观摩东西方艺术大师的原作。东山魁夷、丸木位里、科罗、米开朗基罗、伦勃朗、毕加索、梵·高等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池春举在心灵深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何将中国水墨与线描造型艺术糅进西方用体、面造型的坚实准确的艺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人画与东洋静谧典雅的风景画结合起来?池春举在艺术的瀚海中迷惘地徘徊着。

退休后,他只身到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采风,深入藏族、维族、蒙古族、侗族、彝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中,逡巡往返,熟谙田畴。异族的民俗、鲜活的形象纯真的情感,这一切都激活了他哀乐年华的余响,让他努力摆脱往昔微风敛迹、栖鸟缄默的踟蹰境遇。

琼森曾说过:“谁想要铸炼出体笔下那样的活生生一句话,就必须流汗,必须再烧红、再锤打,紧贴着诗神的铁砧,连人带件,扳过来拗过去,为了叫形随意转;要不然桂冠不上头,笑骂落一身。”池春举昼夜鸿猷、构想丰饶,中国画的笔墨、西画的造型、东洋画的瑰丽,这一切都要改良、嫁接、融汇、糅合。他经过冥思、构想、尝试,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以迥异的风格、鲜活的形象、飞扬的笔墨、犀利的语言引起了画坛的瞩目。那一幅幅光华熠熠、生命灼灼的作品奉上,拂拭了恩师泪黄胄笑了、杨之光点头了、周思聪流泪了、范曾赞许了。

戈蒂耶说过:“一切都将流逝,唯有强有力的艺术万古流芳。”池春举在师古人、师师法师造化的艺术道路上,在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烘炉里,铸就身强悍的本领;在纸醉金迷的商品世界里,踩出一条极窄极窄的小道,并将义无反顾地朝前走下去。

池春举中国画四条屏

池春举在师古人、师师法、师造化的艺术道路上, 在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烘炉里,铸就一身强悍的本领。他成功地将水墨写生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传统文人画结合起来。创作出跨越古今,包容万物的古典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中国画四条屏。引起画坛的瞩目,深受美术大师和名家赞许。

池春举笔下的牛

文/杨之光

春举爱牛、画牛、做牛,他笔下的牛是他的精神象征。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春举用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向世人展示出如此铿锵有力、如此振奋人心的艺术。

在中国画史中,画牛者不乏其人。我在敦煌洞窟中见到北魏249窟及西魏285窟之奔牛所体现的动感与力度,至今难忘。可惜这些高水平的画工没有留下姓名。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此完美,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直至近代,李可染先生亦善画牛,他笔下的牛体现了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如今我又见到了春举画牛。他传承的是前辈的精神,而不只是技法。他画的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体现出中国人该是奋蹄的时候了。正如他在《冬天的印象》中所画的奔牛,正在冲出茫茫的雪原,奔向春天。

当然,春举的功夫不全在画牛上。他善于学习、博取众长,且诗、书、画、印全面开弓;古今中外,兼容并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贴近生活,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他十分清楚这一道理—只有通过艰苦的探索,大量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向更高的巅峰迈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