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考点|热度居高不下的“网络直播”,今年会怎么考?

 木铎新传 2021-09-23
【公 告】
火爆全网的木铎《每日考点》专栏又双叒叕上线啦!
围绕10年真题高频词汇,从核心概念梳理、历年真题梳理以及相关论文推荐三个维度出发,每个考点新增加【考察偏向解析】,针对真题,全方位帮助你理解并记忆重要考点。
食用指南👉:打开你的专题笔记,进行查漏补缺式补充吧。

核心概念辨析

一、网络直播的定义

网络直播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借助于各类信息接收平台和终端,以即时的视频和语音信息为形态,并且可以实现传受即时互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

二、网络直播的特点

1.“网络直播”是直播技术和大众文化结合,具有电视直播的仪式感,也具有网络媒体的草根性,具有交互性强、视角平民化、审美差异化、注重体验、内容碎片化等特点。

2.“网络直播”在不同层面上弥补了网络平台中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完整性和逼真程度不足的问题,是互动性强、画面感强、真实性高、信息形态丰富的多媒体传播。

3.网络直播的主播具有娱乐化、低俗化、明星化、商业化、多样化等特点;网络直播在传播上具有时间碎片化、持续性、即时互动、弹幕文化、分享快捷、受众注意力资源分配不均匀等特点。

4.直播内容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网络直播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可视性、交互性、沉浸性越来越强,从及时交流到实时互动、从个性突出到个性十足,保证到最真实的用户体验。

三、网络直播的功能

1.网络直播具备一般传播活动所具有的教育、娱乐、分享信息、经济功能,但首要功能是休闲娱乐,以及围绕休闲娱乐所延伸出的经济功能。

2.从2016年底至今,在国家大力整治互联网秩序及规范互联网直播行业后,网络直播开始成为拉动文化消费升级、促进创业就业、助推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

3.从多元化的直播主体来看,网络直播也赋予了不同的用户以空前的表达空间,用过宣泄、表演、分享、交流等方式参与直播活动中获得快感。

4.从网络直播群体的特点来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直播用户通过直播活动共享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狂欢仪式,同时表达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

四、网络直播与电视直播的差异

1997年电视直播元年,2016年网络直播元年

1. 电视直播建构的是权威的神话和全民共享的盛大仪式,塑造的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霸权地位和高高在上的电视明星或明星主持人;网络直播建构的日常化的公众生活场景,不再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阐释和诉说为动机,而更多关注身边的事情和生活化的内容;因而,从形式上来说,它带有民主的意味,也带有技术生活化的意味,还带有普通公众反抗主流话语的意味。

2.电视直播往往服务的是在政治或商业地位上具有统治优势的阶层的利益,技术和资源向其倾斜;网络直播服务的是普通的社会公众,主体更为多元,以迎合公众的需求为直接方式,网红和资本之间通过直播所建构的注意力来实现转化。

3.从内容上来看,电视直播往往以高关注度的事件为内容,它体现出传播主体较高的专业水准;网络直播往往以公众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展示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细节,迎合的是公众的新鲜感和窥探他人的欲望,具有非正式性、草根性、专业程度弱等特点。

五、网络直播的典型意义

1.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直播”作为一种精英主义取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将直播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交给了普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播的平民化和大众化也意味着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2.网络直播的内容更加宽泛、多元,但总体上来说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生活化、大众化、草根化特点,使源自普通公众的叙事可能进入公共视野。

3.网络直播打破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距离,使原本各自孤立、封闭的场景借助摄像头交织在一起,这也印证了梅洛维茨“电子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论断,空间的距离感正在消失。

4.网络直播是集合了审美、审丑、欲望、身体美学、粉丝经济等现象为一体的狂欢文化,是巴赫金笔下严肃的、刻板的、循规蹈矩的、正统的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网络直播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优势,其平台的开放性、传播及互动的实时性、不可篡改的真实性获得了网络用户的推崇,在名人形象塑造、企业营销、新闻传播等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六、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

1.内容侵权:在法律体系尚未覆盖网络直播之前,存在着不少主播通过非法截取其他正规渠道的直播资源用于谋利的问题,侵犯了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2.内容低俗及眼球效应:以注意力和注意力变现为直播诉求,各类迎合受众低级欲望的“身体美学”不断涌现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泛娱乐化:网络直播获取收益的方式是取悦围观者从而获得流量,在缺乏有吸引力度垂直内容的背景下只能借助社会热点问题、隐私八卦问题进行娱乐化的呈现,因此直播内容也存在同质化的特点。

4.非专业化:由于网络直播面向全民开放,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直播平台,故而网络主播以草根化、平民化的互联网用户为主,这部分群体缺乏严谨的新闻传播领域的系统化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非专业化特点。

5.盈利模式单一:目前的网络直播盈利模式仅限于用户打赏广告分成和部分付费服务,缺乏多元的盈利渠道和盈利方式。

七、网络直播的发展趋势

1.内容的规范化和直播的产业化。从制度到管理到硬件到内容都会进行较大的调整,从而使这种新的技术实现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兼顾。

2.网络直播将形成OGC、UGC、PGC三种优势互补的传播主体结构,成为电视直播的一种候补性的信息获取渠道。

3.对于官方机构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原本可以看作草根抗争方式的传播形态来进行信息公开和网民互动。

八、对网络直播的深度认识与批判

1. 网络直播的内核是经济利益下的人际交互

自媒体的交互和展示功能一直以来就是其重要价值,连以私密性交流为目的的微信也因其朋友圈和便捷的转发功能而变成公开展示的舞台。网络直播技术把个人电视台的实践性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自开播之日起就具备了与用户的实时交互功能。其中,传播主体兼具了“策划”“导演”“主持”“销售”等多种角色,是“真实化”和“修实化”相结合的角色表演与展示,“播出节目,展示自我”并不是真正目的,通过“自我销售”实现“销售自我”才是终极目标,并希望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并行实现。这一心理预期和媒介行为的内核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际交互。

2. 网络直播是情感体验下的狂欢盛宴

(1)后台前置,猎奇窥视

戈夫曼戏剧理论认为,人生就是表演,每个人都以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次进行表演。为了表演,人们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用来表演的场所,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适宜展现的行为,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而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是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或属于个人隐私的空间。网络直播中,私密场所卧室变为公开的演播厅,闺蜜、恋人之间的“悄悄话”变为公众话语;职业装、家居服、各种奇葩服饰变成了主播服;躺着、仰着等等都成为播出行为,这些本应属于后台的场景和角色表现,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来到了前台,暴露于众。这些场景和行为不仅与人们长期以来看到的视频节目有很大差异,更满足了人类固有的好奇心与窥探欲。

(2)互动参与,游戏嬉戏

在网络直播中,用户以弹幕的方式发出信息,自由表达,相互交流,以各种价值不等的礼物符号传递意见、表达情绪,形成了一种高度互动性的人际传播场域。而网络直播的弹幕与网络视频节目的弹幕又有不同,“直播”这一特征保证了主播能够即时反馈信息,彻底改变了“你说我听”的媒介传播模式,所有用户就好像在主播家中,你一言我一语,多点互动。按照传播学理论,大众媒介中主持人与受众是“准社会互动”,那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用户就是真正的“社会互动”。同步互动本身就是人类获得快乐的一种最基本源泉。在这里,互动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言说还会通过弹幕或者连麦的形式被直播呈现,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成为节目DIY的一分子。尤其是重度用户具有绝对的生产力,包括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这是费斯克粉丝理论的重要见解。

网络直播互动还具有很强的“游戏性”,而且保证了每一位用户的可参与性。用户给主播送出的每一件礼物,在页面上以精美的图形符号呈现,口红、棒棒糖、钻戒、魔法棒等等,具体名称与形象表达每个直播平台各异。这些符号既是货币,也是视觉审美和意义表达的载体,还是用户手中的武器装备。

总之,网络直播这种超然的娱乐性,是当代社会泛娱乐化成为趋势的反映和对其的迎合,是“娱乐至死”人类生态的经典表现。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一项产品迅速崛起必然源于社会系统对其功能的现实需求。

(3)超越现实,心理满足

让·鲍德里亚指出:“消费是一种财富的显现,它显现了财富的消耗,这种价值在超越交换价值的层面上展现出来,并以对其的消耗为基础,赋予了物的购买、获得、分配以及差异性的符号/价值。”他认为,符号所具有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都具有价值的本性,但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成为主导,“一切都以符号为中介并受其统治,符号的编码及运行中的差异原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逻辑”。麦克卢汉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于是一种能使不同群体进行交流的语言,而且无论这些群体是什么身份的人。他认为,货币具有不可思议的权利,在证明或获得名誉、地位的奢侈性消费中,物品摆脱了其实用意义,进入拟像功能中,从实在性走向抽象意指。互联网直播正是把消费中的符号意义,货币的符号功能和交流功能作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带给用户超越现实的心理满足感。

3. 网络直播是狂欢盛宴下的文化陷阱

网络直播这种“无剧本式碎片化表演”正在严重摧毁人们最基本的文化享受能力——阅读能力。波兹曼认为,印刷机统治下的话语是清晰易懂、严肃理性的,电视统治下,话语变得无能而荒唐。而网络直播中传播的肤浅信息彻底剥夺了人们应该使用的阅读能力,包括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网络直播是缺乏规约的“文化产品”,它以情感互动为立足点,其思维模式是“游戏狂欢”,运营手段和参与方式与网络游戏有很强的相似性,甚至把网络直播看作是一种真人版的网络游戏也绝不为过。

历年真题梳理


1. 名词解释:直播(2017年暨南大学广播电视艺术720真题)

2. 简答:以网络直播为例,谈谈网络传播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专硕334)

3. 论述题:(1)网络直播兴起的原因和存在问题(2)广电颁布的某个直播管理通知是否限制了网民媒介自由和开放(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637真题)

4. 名词解释:延时直播新闻(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440真题)

5. 论述题:直播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334真题)

6. 分析题:网络直播的传播模式(2020年浙江大学考研真题)

7. 论述题:论述网络直播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2020年中山大学考研真题)

8. 论述题:网络直播带货营销模式(2021年浙江理工大学考研真题)

9. 论述题:评述网络直播带货现象(2021年武汉大学440真题)

10. 名词解释:网络直播(2021年四川大学334真题)

11. 论述题:结合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做出你对网络直播现象的理解(2021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硕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I. 浅析网络直播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以澎湃新闻C919首飞的直播报道为例——王聿昊《新闻研究导刊视听》(理解即可)

II. 移动网络直播对新闻业的影响——以腾讯为例——于利芳《新闻世界传媒与教育》(理解发散)

III. 新闻网络直播——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报道的新思维——李琳《新闻世界》(深度阅读)

IV. 电视新闻节目“电视+网络直播”操作模式的研究与启示——武慧锋《当代电视》(深度阅读)

V. 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赵梦媛《现代传播》(深度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