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长期失眠 | 临床医案

 阿凤ok 2021-09-23

长 期 失 眠

临床针灸医案

徐女士,66岁

初诊2012年10月24日

【主诉】失眠40余年加重5年。失眠伴右侧偏头痛。

【现病史】初起因工作夜班致睡眠不佳。近5年因情绪因素致寐差加重。仅可入睡2小时余,晚11时(子时)醒后难再入睡。服安眠药效果不佳伴。高脂血症病史1年余。

【查体】伴右侧头枕、颞部眼痛。背拘紧,右侧偏重。余可。善悲易哭。口干喜饮、近日咽痛。

【舌诊】舌暗、苔薄嫩。

【脉诊】脉弦、略数。

【经络诊察】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厥阴经、少阴经。

【选经】厥則经、少阴经、少阳经、太阳经。

【取穴】膏肓(灸15分钟)、内关、大陵、行间、太冲、复溜、颔厌(右)。

图片

二诊  

入睡好转,睡眠可延长2小时余。头沉、疼痛亦减。今日晨起双目眶胀痛。头目昏沉,伴腰背酸痛、僵硬。

舌略胖暗,苔薄。脉弦细略数。

灸膏肓15分钟,针照海、复溜、天柱、太冲。

三诊、四诊  

入睡时间延长至早上5时,入睡困难明显改善,腰背酸痛较前好转。右侧枕部胀痛,晨起双目胀痛,头目昏沉,盗汗。

脉弦数。

针天柱、风池、 照海、复溜、阴郄,灸膏肓20分钟。

五诊  

睡眠改善,停药后仍可入睡。晨起右眼眶胀痛,右颈项,头枕胀痛。伴有头晕。视物模糊,仍有夜汗,但较前减轻。口干喜饮,口唇咸涩。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滑略弦。

取阴郄、复溜、天柱、攒竹(右)。

六诊~八诊  

失眠好转,睡眠时间~小时。右项痛减轻。头枕胀,视物模糊。仍有夜汗,但较前减少。口干喜饮。夜间右侧咽喉部有异物感。

苔薄白,脉弦略数。

取明郄、复溜、天柱为主穴。

【疗效】患者失眠明显好转,经过3次治疗,睡眠时间从2个小时延长至6 个小时,巩间治疗5次。属显效。

医 案 解 读


患者失眠40余年,加重5年,伴右侧偏头痛。失眠源于长期夜班, 生活规律失常。其症候与经络异常可对接,以此分析病机,并指导治疗。

各个经络和脏腑的失常都可导致失眠。失眠是看不见的病症,需要根据患者向医生讲述的症状来判断。此患者失眠日久说明是虚象。另外,患者睡两小时后子时(晚上11时至凌晨1时)醒,再难入睡,亦有情绪急躁,脉弦,与肝、心包有关。察经络也发现手厥阴心包经异常。患者偏头痛之症,循推时发现颔厌处异常,病在少阳经。

把症候与经络诊察的异常“对接”后,可以诊断病在厥阴经和少阴经,属肝肾阴虚,阴虚阳升,阳不入阴,导致的失眠。

真阴精血之不足, 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岳全书 · 不寐》

因此取厥阴经的腧穴安神,止偏头痛:大陵、行间清心包之郁热,除烦;内关属络穴也通阴维脉,可维系平衡内脏的营养和代谢的过程,通络理气安神;太冲配复溜为补肝血,滋肾阴。取相表里少阳经局部穴颔厌改善头部气血运行。患者后背拘紧,病位在足太阳经,属经筋病则取灸膏肓。

二诊患者入睡好转,偏头痛和急躁亦减轻,但仍有腰酸,口干,故改配穴以补肝肾为主,取复溜、太冲,加照海和天柱。照海属足少阴肾经腧穴,也通阴跣脉,可调节内脏的蠕动,使阳入阴,有安眠镇静之效。天柱属足太阳经的穴位,可调节脑部的血液供应,治疗其头昏沉之症。

患者的症状每次针完后均有好转。睡眠的质量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可延长到早晨五六点。从三至八诊选穴基本相同,以阴郄、复溜、天柱为主穴。阴郄为手少阴经的郄穴,可清虚热,宁神志,配足少阴经的母穴复溜可治疗阴虚失眠。阴郄、复溜配穴也能治疗盗汗。

“泻阴郄止盗汗”——《标幽赋》
复溜主“盗汗、汗注不止”——《针灸聚英》

治疗此患者先以清解厥阴经的郁热为主,症状减轻以后,以补肝肾为治疗目的。最后以交通心肾为主。说明首先需要清热,才能交通心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