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指南出现颠覆性改变?听听指南执笔人怎么说

 元康百草园 2021-09-23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何避免“一人感染,全家得病”?答案是“一人感染,全家同查同治”!

 

 本文提要: 

1.Hp是如何导致胃癌的?感染后多久能引起胃癌?

2.“一人感染,全家得病”,Hp为何如此恐怖?

3.Hp的“检测-治疗”、“筛查-治疗”与“家庭防控”策略各有何优劣?

4.除了聚焦于Hp的家庭内传播,本份共识还有哪些亮点?

5.Hp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应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今年,我国幽门螺杆菌(Hp)学界有了大动作!

在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全国消化学会、Hp学组的指导和引领下,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联盟等组织通力协作,由我国50余位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共同努力,讨论制定并于今年4-5月间颁布了《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

此份共识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以家庭为单位防控Hp,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较为实用的Hp防治策略,也是我国专家群策群力智慧的结晶,在为我国Hp防控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同时,也向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了响亮的中国之声,彰显了中国智慧。

为了向广大公众和医学界各学者同仁们更深入地传达共识精粹及更多共识之外高屋建瓴的睿智见解,医学界特此邀请到共识的执笔人和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丁松泽教授接受访谈。


丁松泽教授专访,五大疑问解惑


1.Hp是如何导致胃癌的?一般感染后多久能引起胃癌?

丁松泽教授回答道,早在1994年,WHO就已将Hp定义为I类致癌原(即明确的致癌原),有高达90%胃癌患者同时伴有Hp感染。

感染了Hp后,所有感染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部分伴胃黏膜糜烂;之后,约10%的Hp感染者会导致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这一步就已经代表着出现癌前病变了;最终有约1%的感染者发生胃癌。

图片
图1 Hp导致的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胃癌通路

丁松泽教授指出,在Hp感染后发展为胃黏膜癌前病变前,一般认为需要至少5-10年以上的慢性炎症过程。患者大多于儿童时期感染Hp,小部分感染者经过一定时期后产生癌前病变,随后继续发展为胃癌。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临床观察发现,在高达4%-10%的儿童、青少年Hp感染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发现了病理性的癌前病变,这是以往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Hp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儿童和青少年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早、更普遍,需要认真关注。

2.“一人感染,全家得病”,Hp为何如此恐怖?

Hp具有经口传染的特性,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可在人与人之间和家庭成员间传播。并且,我国特有的一些卫生和饮食习惯给Hp的家庭内传播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如:

①给儿童咀嚼食物喂食

②家庭共餐通吃一碗菜

③很少使用公筷、公勺

④饮用水源不卫生

当被问及如果一位家庭成员被感染,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风险具体有多大,丁松泽教授回应“风险还是相当大的”,这是因为:

①亲属之间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有相似性,一人感染,就意味着其他人也是易感对象;

②共同生活更有利于Hp这种有害细菌的传播。

之后,丁松泽教授向医学界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小组在郑州地区做的一个小规模流行病调查结果,郑州地区约88%的被调查家庭至少有1个人感染,在受Hp感染的家庭中,“一人感染,全家得病”的家庭约占28%。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目前在李兆申院士指导下涉及全国1万个家庭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正在进行中,可期待1~2年内得出研究结果。

丁松泽教授再次强调,“由于具有经口传染的特性,家庭内传播是Hp感染的重要原因,当一名家庭成员查出Hp阳性时,其他人也要当心这种Hp感染的可能性,尽早全家检查,避免这种细菌在家里'生根发芽’,导致'一人感染,全家得病’。”

3.Hp的“检测-治疗”、“筛查-治疗”与“家庭防控”策略各有何优劣?

①“检测-治疗”策略

由于感染率低、饮食习惯和其他方面的不同,西方国家一般采用“检测-治疗”策略,即“不主动检测,但查到了就治疗”的策略,该策略用于未经调查、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年轻患者,但不适用于具有报警症状和年龄较大的患者,也不适合Hp高感染率和胃癌高发地区。

②筛查-治疗”策略

Hp感染率高的国家,如我国和亚洲、中东、拉美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一般采用“筛查-治疗”策略,即“先去做检查,查到了就治疗”的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有胃癌家族史,年龄大,且有报警症状的患者,但不适合于Hp感染率低的地区。

③“家庭防控”策略

“家庭防控”策略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是在以家庭中Hp感染者为防治目标的同时,筛查、治疗和随访其家庭成员,适用地区不受Hp感染率和胃癌发生率的影响。

④专家点评

丁松泽教授指出,“前两种策略均由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提出,仅对患者本人进行治疗,用于不同地区感染人群的防治。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感染率普遍较高,很难从全国整体的高Hp感染率地区中找出低发病的地区,再分别使用上述策略对患者进行治疗。”

“而'家庭防控’策略不仅仅关注到了就诊患者,还能关注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染情况及感染者胃黏膜癌前病变进展的情况,是一种比较实用,并符合我国国情的Hp防控的重要策略。由于家庭成员的配合和检测,还能在政府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发挥家庭成员相互关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类似于全民根除的效果。

4.除了聚焦于Hp的家庭内传播,与我国以往共识相比,本份共识还有哪些亮点,可能有哪些深远影响?

不同于我国以往相关共识,本次共识立足于家庭、防控、管理三个方面,不仅面向医学专业人员,也面向广大非专业的社会人员,并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相互关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和家属就医的依从性。共识的意义在于:

①对医疗行业从业者:改善Hp防治理念——从只治疗单个患者到对患者整个家庭的关注和防治,有助于从根源上消灭感染源,减少患者的复发或再感染;

②对家庭:改善家庭内不良卫生习惯和进餐习惯,有助于分餐制、公筷公勺的推广,预防新的感染发生并对感染的家庭成员积极治疗;

③对社会:增强人们对Hp的了解与防范意识,减少Hp相关疾病,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健康水平,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提倡的“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如前文所述,还能在政府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产生类似于全民根除的效果

若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对Hp给予足够的重视,相信还能间接促进Hp疫苗的研发和对其他科研创新投入的增加。

丁松泽教授也补充道,由于治疗人数的增多,人群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可能增加,难治性病例或有所上升,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应对共识推广后一定时期内社会可能形成的“恐幽症”进行积极疏解与防范。

5.Hp感染者及其家属应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Hp是一个典型的“病从口入”的疾病,人们在防治的过程中,生活方式上尚有诸多须要注意的方面,丁松泽教授在此提出了四个建议:

  • 如家中有感染者,集体就餐时应推行分餐制(将食物放在单独的小餐盘里,各自分别进食),或使用公筷、公勺;家长在喂食儿童时还应避免与儿童的亲密接触(如咀嚼食物喂食)

  • Hp感染者应尽早行根除治疗,感染者的家庭成员也应“同查同治”,这样才能达到“全家无(幽)忧”的效果,使感染者免受再次感染;

  • 应注意饭前便后洗手,避免Hp及多种病原体通过“手-口”传播;

  • 如家庭中有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和肠化)或胃癌的患者,则家庭其他成员也应明确自身Hp的感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并定期进行内镜检查监控病变的发生。

临床医师在接诊Hp感染者时也应提醒患者有告知家庭成员的责任,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在开展健康宣教时,也应正确引导公众,推广“以家庭为单位防控Hp”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应当避免过分夸大其危害,导致居民全家产生“恐幽证”,影响正常的家庭和社交生活。

小结:

Hp是I类致癌原,能导致胃癌的发生。我国是Hp感染高发区,其中家庭内传播是人群Hp感染的重要原因,“一人感染,全家得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若想从源头上控制感染,就必须重视家庭内感染的防控。这不仅需要临床医生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更积极地参与进来,就餐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一人感染,全家同查同治”的意识。最后,丁松泽教授不仅表达了对我国居民“全家无(幽)忧”的期许,也表达了未来会将我国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广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好愿景。
 
专家简介

图片
丁松泽

  • 丁松泽,男,医学博士,留美归国学者,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和溃疡病学组科研协作组成员、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网专家委员会成员;
  • 河南省医学会第七届消化病分会常委兼幽门螺杆菌和微生态学组副组长、河南省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联盟副理事长。
  • 曾在美国德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及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留学、任教。
  • 2013年5月由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以海外学者引进回国工作。
  • 现为8家国际专业期刊编委,并以同行专家身份为30余家国际期刊审核论文稿件。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消化杂志《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的阅读和免费下载链接:http://rs./CN311367202104/1318628.htm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晏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