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山公园,鹤阜圣境的小山

 阿榧榧香 2021-09-23

★旅游地点:苏州何山公园

何山公园距离寒山寺不远,也不用乘坐公交车,步行即可。其实这座山很矮的,海拔才六十来米。不过山虽不高,却也有名人隐居,因而也不算寂寂无名。

何山是鸟类、仙鹤栖息的地方,南朝梁代何求弃官隐居在山顶上,后来他的弟弟何点也在这里隐居。兄弟二人死后葬在山上,后人为了纪念兄弟二人,改名何山。

跟着导航走到了门口,何山道院的字很醒目,也确实看到了何山公园的字样,却没有找到公园大门。

沿着看着不太象道院的建筑转了一圈,旁边是枫桥书院,又转回去才看到旁边有条小路可以登山。

登临半山,看到一座来鹤亭,这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内有石桌,周边有长椅。旁边有个凉亭,不过看起来不像是有人在这里休息的样子。

再往旁边走一点,有一些健身器材,大概是供附近居民晨练晚练用的。因为下雨的缘故,这些器材并没有人使用。

翠竹林规模并不是很大,这里栽种的是江南竹,别名楠竹,竹杆挺拔高大,竹叶碧绿常清。不过这种竹在江南栽种得很多,园林和风景区都有大面积的栽种。

穿过竹林有一座石牌坊,三开间大小,上书“何山蕴秀”,柱子顶部有一些不算繁复的雕刻。

柱子上有两副对联,内侧是“园启何山雅室座中谈隐士;门临鹤阜花前林下遇佳宾。”是由崔护、陈雪庵撰写的。外侧也有一副楹联:“退如梦去烦、固不堪烦,何求何隐;进得山来、路则终有路,且乐且新。”

旁边也有铜雕,可能是解放战争的场景。过了牌坊,就是登山道。不过这条道坡度很缓,跟平地散步的体力差不了多少。

聚鹤亭是一座三层的亭子,不过其规模倒像是一座阁楼,只是里面并不开放,看着倒像是可以攀登的样子。现在这里作为何山道院的文化传播中心,亭外还有桌椅,可能平时天气晴好的时候,这里会有登山的居民休息闲聊吧。

一路上行,居然吾道不孤,还有寥寥几个人也打着伞登山。不过人家手里提着袋子,看起来像是装了不少东西的样子,可能有正经事吧。

放鹤亭是一座四方的小亭,亭内置石桌石凳。这座亭子在树木掩映中,环境很安静。

亭旁是板栗坡,反正它还没有结果,要不是旁边竖着块牌子,我是决计认不出这些植物是板栗树的。

登上山顶,又有一座牌坊,看是新建的,上书“鹤阜圣境”,果然把鹤文化贯彻到底,牌坊也好,亭子也好,都与鹤密切相关。

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入真门秉真教参透真玄真自在;登妙境聆妙音顿开妙道妙神通。”背面横批“道法自然”,两侧也有楹联:“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山顶就是何山道院,明黄的墙壁,黑色的瓦片。原来这里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吴王张士诚而修建的张王庙,后来扩建为道教宫观。

走进山门,这是灵官殿。后面是张王殿,这里供奉的就是张士城,人称“何山大爷”。

这里头当然也有一个说法,据说张士诚被俘,在南京缢死。苏州百姓慑于当时的高压政策,只能在庙内供奉。

玉皇殿和斋堂都是一般道院的标准配置,玉皇殿两侧的慈航殿和财神殿也是常见的。不过张王殿两的配殿倒是与其他道观不同,有师母殿、三香殿、太姆殿、大娘殿,供奉的是当地的地方神。

道院南侧的墙外,有块“张王剑石”。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张士诚平定苏州后带领了几个将领到城西何山巡视。

看到山腰有一块奇石,拔剑试石,手起刀落间整个石块被一劈为二,后人就称这块石头为张王剑石。

走过道院,路旁有白石雕塑,倒是挺可爱的。鹿鹤亭看着其实并不太像亭子,下层是三面的敞轩,一面是墙。二层则是玻璃全景的阁楼,但是没找到登楼的地方。

要说山巅的视野其实并不算太好,本来海拔也不高,爬个山啥的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到底还是能够看看苏州城的。有棵树把枝丫弯成了九十度,下面的枝丫甚至往下生长得接触到了地面。

回程的时候才看到有块石头上刻着“鹤阜山”三个字,问了旁边的一位老人,才知道原来何山原名鹤阜山。

相传很久以前,南极仙翁在昆仑山上打坐,掐指算到江南地界有风水宝地需要点化,于是座下鹤童领命往江南去,看见小山树林丛生,有瑞气直冲霄汉,于是一声长啸落在此山上,因而得名鹤阜山。至于更名何山,那是后来的事儿了。

自驾游:苏州何山公园

9月暮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