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朋友接过卷子,反过来,倒过去的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后摇摇头说:“是啊,这座桥就是长40千米啊,你这个答案应该正确啊,老师为什么给判错了呢?“不过,既然老师这样判,一定有他的道理…… 朋友的孩子上四年级,一次单元测试得了90分,回家后见了家长,两眼哗哗流泪,哭得跟刘备一样。 孩子过去在班里考试总是前几名,这一次,就因为错了一道题,名次要倒着数了。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厉害呢?一方面是为名次下降“痛心”,另一方面,是卷子下发后,孩子检查了好几遍,都觉得自己没错,怀疑老师给判错了,感到很委屈…… 一道什么样的题呢?家长接过卷子一看,原来是一道应用题: 一座大桥,走了一半后,还剩20千米,问桥长有多少千米? 孩子是这样做的: 20÷1/2=40(千米) 朋友接过卷子,反过来,倒过去的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最后摇摇头说:“是啊,这座桥就是长40千米啊,你这个答案应该正确啊,老师为什么给判错了呢? “不过,既然老师这样判,一定有他的道理! “这样的题,属于“知道部分求整体”题型,你找出原来与这道题相似的应用题再看一看……” 孩子拿出练习册,三翻两翻,就找到了一道:“一支铅笔,用掉了1/3后,还剩12厘米,问这支铅笔原来有多长?” “这个题怎样做呢?”朋友问。 孩子说:“这道题这样做:12÷(1-1/3)=12÷2/3=18(厘米) “哦,我明白了!”孩子一拍脑瓜,高兴地叫起来! “明白了什么?”朋友问。 “大桥这道题应该这样做,20÷(1-1/2)=20÷1/2=40(千米)”孩子兴高采烈地说。 “这不还是40千米吗?有什么不同吗?”朋友看了看,疑惑道。 “那可大不一样啊,你看,走了一半,是1/2,但题目中的20千米是'剩下’的20千米,剩下几分之几呢?不是'1/2’, 而是'1-1/2=1/2’,所以,此1/2非彼1/2,我用20直接除以1/2,等于是用'剩下’的20千米除以'走过’的1/2,当然不对了!老师没有给我判错!” 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朋友笑了,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这道题出的真高明,一个一半(1/2)把我给迷惑住了,你这样一解释,我才明白过了!” 朋友真的是才明白过来吗?我想唯有天知道!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