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侃说 2021-09-23

重读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对阿德勒的思想理解更深了一些。当你不在意别人的评价的时候,也就有了自由。评价包括表扬和批评,在追求表扬的时候就会变成迎合;为了避免批评,也就没有了尝试的勇气。

实际在意你的脸的只有自己。迈克辛格因为对名冥想的专注,以至于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忘记穿上衣和鞋子,就这样光着上身走进了教室,学生哄堂大笑。这个时候迈克辛格才知道没穿衣服。

多年冥想让他关注当下,他没有尴尬的离开,他说:要么等我回去穿好衣服,那么会耽误大家的时间;要么就这样继续上课。课堂慢慢的安静下来,迈克辛格平静的把课上完。

阿德勒说: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当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就有了自由。

执著于自己是对的,执著于改变对方。所以人际关系会烦恼,当把执著于自己是对的换成”你说的对“,把改变对方换成”改变自己“,人际关系和谐起来。

朋友问我,有没有对生第二个孩子后悔,很多朋友都告诉她后悔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说:后悔不是个好习惯,表示没有处在当下,而是停留在过去。她有点不悦的说:我就问你后不后悔,不需要说那么多。我意识到,我们对问题的角度理解有了不同。

如果无休止的解释后悔为什么不好,人家也不想听,让关系处于尴尬的局面。我说:你说的对,不后悔。 

最小的人际关系就是我和你,当每个人都从”我“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时候,问题也就出来了。

当家长无法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只会说:现在的孩子越来叛逆了。他们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了他们太多的自己想法,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早晨上学,孩子系不好鞋带,对于繁忙的母亲,直接帮孩子系上要比等着孩子自己系上更快。还在不停的抱怨,连个鞋带系不好。这样的干涉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要跑,不要动等等。然后就有了什么也做不好,运动能力弱的结论。

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对父母的依赖性,只有选择认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埋在心理,逐渐的被认可的习惯代替。为了寻求父母的认可,就会寻求其他人的认可。当走上了对认可的追去,也就失去了自由。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人生中很多的苦恼大多源于满足别人期待,满足父母,满足老师,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按照自己想法生活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的想法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了别人。

正如哲人所说: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在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当你不再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干涉你的时候,也就有了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