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或许创新并不是一种能力

 虹野小书馆 2021-09-23

创新是一种能力吗?

近些年来关于创新能力在教育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随着社会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创新能力被当作教育培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可惜的是,至今为止,似乎并没有发现我们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这里不仅仅是我们的升学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或许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创新究竟是不是一种能力?如果创新不是一种能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人工创新是一种能力,我们则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可见能力总是和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有关系的,如果创新能力存在的话,创新能力则应该是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或者说是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提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个性心理特征。)

由此可见,社会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只能在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显示",在教育教学活动是无法显示的,除非我们在学校让学生模仿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产生创新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学校中不管如何模仿社会实践,这个活动的环境和现实环境总是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巨大差异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否迁移到社会实践中呢?这个很难说!

我们退而求其次,我们能否抽象出来能创新的那些人共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呢?这个应该是有的。

根据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创新者,我们知道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创新者首先能掌握某个领域;其次,创造性可能更取决于性格,而不仅仅依靠纯智能的力量。最可能做出创造性发现的人,是那些喜欢冒险的人,是那些不怕失败的人,是那些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的人,是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最后则是创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可见创造能力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一个人的特性。

即便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学生足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了某个领域,我们也很难掌控学生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当下被很多教育工作中诟病的"兴趣"更是难以影响;更何况充满创意的人往往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充满求知欲,这几乎是当下教育难以容忍的。

我们培养掌握某个领域的人非常容易,可是按部就班培养充满求知欲且对现状不满的人却非常困难,毕竟好奇心会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丧失。

当然,如果我们把个人的知识掌握、充满求知欲好奇心的性格当作人在创新过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将这个个性心理特征或者综合素质看作能力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但是我们似乎又忘记了,这个个性心理特征的前提是在社会实践中,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实践,所谓的创新能力下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否还能存在呢?比如说在当下某些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是否还能表现出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和充满好奇心求知欲的心理特征?如果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无法表现出来创新能力,即便在学校中培养出来所谓的具有创新的个性心理特征又如何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呢?

由此可见,创造性绝非是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其所在行业以及行业的评价标准下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如果求知欲、好奇心不容于这个评价标准,所谓的创新能力只是镜中月而已!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