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性之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故寻愁觅恨。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总会拿一些并不存在的问题来烦扰自己,比如说很多人总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又在意如果自己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之后,别人会在背后怎么样评价自己。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每一个人都会被别人议论,这是世间常理。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多数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一个人关注的重点只有自己,所以你在别人眼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别人或许只是无意之间议论起你而已,但绝不会将关注的重心真的放在你身上。 在这个状态上,当你总过度在意别人怎么看你的时候,这个觉知本身就是错的。 在《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做:老成人受病,在作意步趋;少年人受病,在假意超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老成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亦步亦趋的不敢有所作为,那是因为曾经的经验和教条封固了他向外探索的勇气;而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就在于假装超脱世俗,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就是因为太过于在意外界眼光而带来的问题。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自己内心不够充实,因为这种不充实而带来了不安全感,但当他处在这种状态时,并没有向内去体悟,只是不断地向外去寻求,企图通过外界的因素满足自身的感受。 而他越是向外渴求,内在越是匮乏,导致看不到自己真实的本来状态是什么样子,自然也没有机缘来弥补这份不安全感。 在这种状态下,他才会假装超脱世俗。 这个道理就像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假装成熟一样,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一切根本,也是因为过于在意外界标准而带来的问题。
堵塞嗜欲的孔窍,关闭欲望的心门,终身没有劳烦之事;开启嗜欲的孔窍,增添纷繁的事物,终身不可救治。 二、人生最好的状态首先就是向内修行,能够返璞归真,正所谓“复归于婴儿”,让自己的内心去除杂念思虑,彻悟人生的客观本质,明白自己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样的不同。 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一味向外探索,带着主观偏见和错误的意识,去找寻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免除人生内心的种种繁琐,看到自己应该看到的东西。 当你在向外探寻,企图从外界找到肯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给自己“设限”。 当限制存在的时候,也就堵住了改变自身的通道,此时的你看不清自身,总拿一个错误的标准去衡量自己,一旦外界出现一句嘲讽,或者否定的声音之后,就可以将你的人生完全击垮。 这也对应了开篇所说的那一句话:你所在意的痛苦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你的庸人自扰,但是在你“无故寻愁觅恨”之后,才存在了客观事实上的痛苦。 就好像在《列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家里的梧桐树枯萎了,邻居家的老头就对他说:“梧桐树枯萎了,说明是不祥之兆,应该把它砍掉。” 于是这个人就把梧桐树砍下来了,这个时候邻居老头又过来对他说:“你的梧桐树砍掉了,我能拿一些树枝回去当柴烧吗?” 这个人听了就非常不高兴,心想:“原来邻居老头是想要柴火才骗我把树砍了的,遇到这样阴险的邻居真是痛苦,做人难道可以这样吗。” 邻居老头并没有太多复杂心思,本是一番好意,对他说枯萎的梧桐树是不祥之兆,但是这个人却因为老头想要一些树枝,就恶意揣测邻居老头“这样阴险”,这难道不是徒增苦恼吗。 世人总带着自己的主观角度揣测世间的险恶,在本身并不存在痛苦的状态中徒增痛苦,这就是庸人自扰。 所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世界,并不在于外在的客观环境,因为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大公平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苦难,每一个人也都有机会感受人间的温暖。 而唯一不同的地方则在于自身,就是自己对人性的觉知、对自我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等等,不一样的态度带来不一样的认知,最后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