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顺治二年(1645),岁在乙酉,王式丹出生。这是个血雨腥风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多铎率清军南下,铁蹄横扫中原,明阁督史可法据守扬州拒不投降,城破后发生了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杀戮,史称“扬州十日”。事后满清政府百般掩盖罪恶,对“扬州十日”惨案实行封口禁令,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有人将王秀楚(史可法幕僚)的《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作为惨案当年出生的王式丹知道“扬州十日”吗?对此他又持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呢?康熙三十五年(1696)秋,时年五十二岁的王式丹与五十四岁的好友韩醉白相聚在扬州北郊韩园(醉白园)东轩厅,载于《楼村诗集》卷六《东轩歌为韩醉白》是这次相聚王式丹为“扬州十日”幸存者韩醉白写的一篇个人传记式诗歌。去岁别君燕市雨,今岁访君芜城秋。不到东轩逾四载,相逢一笑成淹留。寒喧甫毕问近状,重君意气高云浮。君才何啻较十倍,平生惆怅经百忧。忆昔呱呱才堕地,江关流血腥邗沟。黑云如盘覆眢井,儒冠节烈崇山丘。慕府献策事已去,空传聿牍摹钟繇。史公殉城韩公继,双骑箕尾晶芒收。孤儿离母吮母乳,天昏鬼哭宵啾啾。咄哉辛家一老妇,厥功直与程婴侔。殭尸夹卧蹀万骑,神之所护非人谋。即今磊砢天下士,乃从患难延冶裘。只身营家自挺特,哓音牖户工绸缪。手展父书泪千斛,声华迭宕腾齐州。古来才大难为用,云飞蛙黾潜螭虬。鸢肩火色有际会,如君岂合终此不。昨者跋马檀柘侧,褒衣长揖轻王侯。横空白眼不称意,软红挥手弹吴钩。归来开轩只独坐,帘垂昼永耽冥搜。插架图书拂乌几,小山卉木清且幽。暇时伸笺脱新稿,古之作者遥赓酬。少君自能歌杂珮,衮师气已吞全牛。此中万事足自乐,尘埃襆被心所羞。繄余怀刺亦久掷,淮南白舫浮夷犹。披襟索莫造君处,豁然顿觉明双眸。云卿一室无俗韵,香秔一盂茶一瓯。读君家乘吟君句,万古欲共江河流。霜天萧摵共俯仰,茫茫四顾风飕飕。故乡田庐莽水国,思邻三径偕羊求。过旬且办拨归櫂,白鸥浩荡烟波愁。关于“扬州十日”幸存者韩醉白,据清初汪懋麟的《百尺梧桐阁集》卷五《董妪传》记述:董妪江都以死节著闻韩文适先生家妪也,妪给事韩久有恩,乙酉城破时,先生与夫人萧氏及其长子将就死。夫人痛韩氏之绝也,抱三岁儿泣拜妪,妪泣受,裹诸怀即夜遁。当是时,万马屠城,城中火起,照锋刃如雪。天大雨淙淙,与戈甲声乱,杀人塞坊市。妪匍匐蛇行,刀头马脚之下,伏死人中。祝儿曰:天不绝韩氏,勿唬,儿果屏息怀中。另据清末凌雪著《南天痕》卷二十一义士传记述:韩默(韩醉白父),字文适,临汾人;父贾于扬,因家焉。默补博士弟子,甚有名;又善书。可法知其才,延至军门,欲官之;辞不可。城破,语妻萧氏曰:吾受知史阁部,不可不死义;若等自为计。易巾服,投井死。妻谓子彦超曰:汝长子,当随父左右。彦超曰:诺。亦投井。萧氏结缳于梁,命长女先缢。视其气绝,抱幼子乳之,既已,授老妪辛氏,顿首曰:韩氏惟此一块肉,如不存,则韩氏之鬼馁矣。善存之,汝义也;我夫妇死无恨矣。老妪号泣负儿去,萧氏就缢。“扬州十日”中程婴救孤再现的老妇人姓董还是姓辛,相关史料称呼不一,笔者认为老妇人很可能叫辛董氏(或董辛氏),所以叫辛妪董妪均可。文中所讲的“韩氏三岁儿”就是王式丹的好友――韩醉白。从这篇词诗中可以看出作为好友,王式丹对韩醉白的身世是知晓的,就连韩醉白夜深人静时闭门独思双亲的痛苦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诗歌中写道“哓音牖户工绸缪”,“手展父书泪千斛”。把韩醉白孤独、隐痛、无奈、悲愤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说明王式丹对“扬州十日”的惨案真相是有所了解的。诗可言志,亦可传世。面对清兵在扬州犯下的残暴罪行,尽管清初实行严酷的文字狱,王式丹手握沉重的笔还是如实写出了“江关流血腥邗沟”,“黑云如盘覆眢井”,“殭尸夹卧蹀万骑”,“天昏鬼哭宵啾啾”宛若人间地狱的 “扬州十日”,有力地控诉了清兵的滔天罪行。从诗中“儒冠节烈崇山丘”, “声华迭宕腾齐州”可以看出诗人对明朝的灭亡内心充满了同情与不舍,对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明朝忠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内心的赞美和敬仰。而对忠诚故国艰辛坚守的明朝遗民,常常也表露出同情与崇敬。如写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楼村诗集》卷三中的《读家霜皋叔墓志有感即赠昆绳弟》牲石初封雪窖新,墓门应识宋遗民。生前泪咽精魂苦,死后书传旧事真。此日长编无定论,当年亡国果何人。所南铁血传荒井,一树冬青惨不春。吉林大学文学院马大勇教授2004年8月发表在《南阳师范学院报》中的《开府江南的宋荦与江左十五子》文章中认为王式丹后来"不为圣主所喜"不完全是"重耳",而跟这首诗中"宋遗民","所南铁血"这些令康熙刺目的词有一定的关系。从这首凄壮的诗中我们直接感受到了诗人王式丹思想的锋芒。以金戈铁马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犯下残暴罪行而民心尽失的满清政权却越来越坐稳了江山,曾经破碎的山河又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这与他熟读圣贤书中所倡导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多么地格格不入,令他难以理解。对现实的惆怅无奈,作为文人的王式丹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为后世留下真相,同时尽自已所能地呼吁统治者要善待百姓,要靠仁义治理天下。所以王式丹的很多诗词以及在殿试答卷中都有这个思想贯穿其中。今天我们读王式丹的诗词,不仅仅因为他诗坛翘楚的成就,还有贯穿在诗词中的有抱负有担当有思想的独立人格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诗人王式丹流芳青史,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