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二姐,一个每天捶你起来赚钱的女人。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一句话叫: “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上天。” 把这句话,放在投资的语境里: 如果我们把企业比做“猪”,那么“风”无疑就是行业了。 很多老伴儿在刚开始学投资时,总会过度迷信某些财务指标。 比如某本投资书籍会告诉你: “ROE常年在15%以上,负债率在30%以下”的公司一定是好公司。 但在实践过程中,遵从这类僵硬的“神奇”指标选股。 往往选不出真正优秀的,能为你取得超额收益的公司。 因为这就像有人告诉你,卷毛尾巴的猪能飞得更稳。 听起来,就不是很靠谱。 我认为,在深入到个股的基本面,研究“猪”之前。 我们更应该先研究其所处的行业,即先研究“风”。 那么,想要研究明白一个行业,我们需要搞清楚那些问题呢? 在所有的提问中,二姐觉得最重要的莫过于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读懂一个行业,我们需要穿透本质。 1. 了解这个行业是如何赚钱的,赚的是什么钱? 例如互联网行业的本质,是平台垄断,赚的是坐地收租的钱。 芯片行业的本质,是需要不断花钱迭代的制造业,赚的是苦命长工的钱。 CRO行业的本质,是做人才套利的中介商,赚的是拉皮条的钱。 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往往决定了一个行业的生存下限。 例如,塑化剂事件下的白酒,反垄断形势下的互联网。 哪怕过得再差,也要比房租不炒政策下的房地产公司过得要舒服。 同样是面对集采,上游的CRO企业,过得要比下游药企更加舒服。 有的行业赚钱不辛苦,有的辛苦不赚钱,有的只赚辛苦钱。 这一差别,是商业模式和赚钱方式所造就的结果。 长期投资,我们需要避开那些大概率苦命的行业。 而去认准那些,赚钱不辛苦行业中的企业。 2. 其次,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行业赚了谁的钱? 一个行业的存在,必然是因为创造了某种价值,或者满足了某种需求。 需求,决定了一个行业最终的市场空间。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完美的生意只有四种: 向少年卖希望,向老人卖健康,向男人卖面子,向女人卖青春。 因为这些需求,是不变的,永恒存在的。 只有足够多的需求,才能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 庞大的市场,才有可能养活足够长的产业链,缔造伟大的公司。 例如食品饮料和医疗,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永恒刚需。 无论其中的竞争格局如何改变,市场的总量依旧庞大,可以长盛不衰。 而如果是一个很细分的小行业,譬如人造宝石,诞生出伟大企业的概率微乎其微。 同样是钓鱼,在小水洼和大水库里,钓上大鱼来的几率完全不同。 如果想钓大鱼,我们就应该找到尽可能大的池子。 3. 行业能赚多久的钱?这取决于两个因素:渗透率和景气度。 如果说市场规模,决定了一条行业赛道的宽度。 那么渗透率,便决定了行业赛道的长度。 渗透率越低,潜在的市场规模就越大。 没有被瓜分的蛋糕就越多,前景便越广阔。 比如,随着指纹识别手机的普及,渗透率提高。 指纹识别芯片行业的增长率,便开始连年下滑。 而智能汽车的渗透率还很低,所以车用MCU芯片的出货量还在稳步上升。 同样是投芯片,投资车用MCU就比指纹识别芯片更有前途。 但光渗透率低,前途广阔没有用,赛道的速度,即景气度也十分重要。 譬如人人都知道,家政服务是个广阔的市场,当前渗透率还很低。 但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并不高。 很难诞生全国性,或者地区性的家政服务整合企业。 反观电子烟,虽然整体的市场不大,但渗透速度却非常快。 因为景气度高,作为一个小赛道,却能表现出比大赛道更强的爆发力。 对我们来说,一个好的行业,低渗透率和高景气度需要同时满足。 4. 行业中谁最赚钱?即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关系。 我们以医美行业来举例: --医美的上游是:原料药和器械的供应商 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医美针剂及原料,和美容企业的研发、生产。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细分领域多寡头的统治格局。 因为拥有医疗产品的生产许可,护城河比较深,毛利率也很高。 --医美的中游是:医美整形机构 主要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整形科、民营医疗美容院以及众多小型机构、诊所。 具有非常强的地区性,企业多且分散,同质化严重,竞争异常激烈。 每年收入的大头,都要花在运维、人工、耗材成本上,挣得都是辛苦钱。 --医美的下游是:营销导流平台 广义上来说,百度的竞价排名,分众的电梯广告都可以算营销渠道。 但我们这里特指,新氧这类垂直类的医美互联网平台。 肩负着教育用户、辅助决策,和给医美机构引流的工作。 但由于目前平台还在扩张阶段,他们自身也需要投放广告引流。 所以在收钱接广告的同时,还要一边烧钱给自己投广告。 在这样的产业链格局中,上游医美企业毫无疑问掌握着绝对的定价权。 中游的医美企业打生打死,还处在混沌初开,菜鸡互啄的状态。 而下游的医美营销平台,虽然境况比中游好一些,但还在烧钱扩规模的阶段。 如果做投资决策,我们肯定应该优先选择这些上游的医美供应商。 避开缺乏竞争力的中游医院,下游平台,这些容易亏钱的地方。 如果继续深入的挖掘,我们还可以看看同样在上游供应商中。 哪些企业在上游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更深的护城河。 但受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赘述了。 总之,行业研究是一把,可以帮你从更高维度看懂市场的钥匙。 比起抱着一只自认为很完美,很低估的股票,抱怨它为什么不涨。 有的时候,从某个局限的视角中抽离出来,或许你会豁然开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