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过后,医护人员成为最受尊敬职业:“对不起,我累了”

 护理的原力世界 2021-09-24

前几天,中国社科院联合其他平台发布的《疫情前后90后群体价值观变化报告》中显示:

疫情之后,90后心中最受尊敬的前三名职业为:

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军人。

排在其次的有:消防员,警察,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记者,教师,和网络维护人员。

疫情的这几个月里,无数的医护工作者都在呼喊:请对医护工作者多一些尊重。

虽然这个调查只针对90后,结果也令人欣慰。

但是,当我看到这个数据时,仍然觉得心情沉重。


01

社会赋予了医护人员太多“牺牲”“奉献”的标签,这个职业变得高大,无私的背后,却是下降的工资和超出负荷的“情绪劳动”

为了不在公众场合“当场崩溃”,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许多医护人员正在面临“情绪劳动”负担过重。

【情绪劳动】是由美国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 在1983年《管理的心》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为了让自己维持恰当的精神状态,必须抑制自己的情感”。

举个例子,无论临床护士今天的工作量有多大,生活里有多不顺心,在和病人沟通时,都要保持微笑,态度温和。不能烦躁,更不能表现脆弱。

超负荷的“情绪劳动”会比过量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更无法让人接受。

当这样的状态过多时,就会造成“情绪劳动过载”,而进一步引发心理问题。


02

情绪劳动,是一种隐性劳动。

你的医院或公司不会因此为你支付工资,甚至还在这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通常,情绪劳动有三条判断标准:

标准一:与公众面对面的接触多少

医生护士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病人,门诊医护,急诊护士可能要面对的更多。

标准二:让他人产生情绪状态的努力程度

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所以让病人,并连带家属,保持冷静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其实都是护士的工作“隐性工作”。

标准三:雇主通过培训监督,对员工情绪劳动进行监控

“微笑服务”“优质护理”,其实就暗含了对护士“情绪劳动”的高要求。

除此以外,女性常被期望提供更多的“情绪劳动”。因为大众普遍认为,相比于男性,女性应该更擅长于共情,或者提供安慰。

这些额外付出的情绪劳动,常成为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压力源,却没有被大多数人看见和重视。

另外一种衡量标准,是一个简单的公式:

情绪劳动=情绪感受-情绪表达

你的真实心情如何,就是“情绪感受”。

如何表现情绪,或者抒发情绪,就是“情绪表达”。

这二者的差值越大,则情绪劳动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假装开心或者假装积极向上时,“情绪表达”就成了负值,会造成情绪劳动负担非常大。


03

在疫情期间,不少援鄂医疗队成员,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面对病人过世的悲痛。

医护人员,不仅自己要强忍悲痛,还要安慰周围的病人和家属。

努力平复其它病人情绪,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欢乐和生命的希望。

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文章,《离PTSD最近的群体竟然是护士自己 | 我们可爱又强大,我们并非脆弱

护理研究者Meredith Mealer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尤其是ICU工作的护士,比例高达24%,这一比例几乎和中东战场退伍军人的PTSD比例相当。

噩梦,睡眠问题,高度压力感,焦虑,情绪麻木。

此外,还会带来情绪耗竭,自我疏离感,自我真实感减弱等。

很少有人关注到,医护人员付出的“情绪劳动”,更没有人替这部分劳动买单。


04

可怕的是,情绪负担过重的背后,常隐藏着“自我合理化”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人们趋向于用自我能接受的理由,来掩盖真正的行为动机或需求,以避免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当医护人员长期疲劳,体力不支,却还在坚持时,许多人都会把这种劳累,视为一种“错误”或者“不应该”

医护人员怎么能害怕?

医护人员,怎么能轻易下战场?

医生护士就应该是奉献的,伟大的。这些“自我洗脑”式的思想灌输,其实就是自我合理化。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新闻报道中,中国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都在说“我们不怕,不计生死”。

而同处于疫情中心的海外医护采访视频中,一定会听到,“面临未知,我很害怕”

F. Perry Wilson, MD, MSCE 来自耶鲁大学抗疫工作人员日志

表达脆弱和疲劳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是错误。

许多人认为,情绪是个人的事儿。

但是,如果这个职业,具有明显的“情绪劳动”,那么组织机构或者社会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积极实施干预。


05

我再坚持一会”“让我来”“我不累”

这些,都是常能从护士口中听到的话。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

于是,医生护士总是冲在最前线,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完成每一项工作。

365天,7天,24小时,一刻不停。

我多想听到,从医护的口中说出,“我累了,我需要休息”。告诉社会,医护人员也会疲惫,情绪过载,也会累。

当我们不再把医护人员当神的时候,也许大众就会对医生护士多一些理解。

“哦原来医生护士,和我们一样。”

不要和医护人员谈太多的“情怀”和“无私奉献”。

从身穿白大褂和护士服,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职业信仰就从未改变。

请和我们谈谈休息,请和我们谈谈钱。

你有哪些瞬间想说

“对不起,我累了”

欢迎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