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开始,【护理的原力世界】打算做一件新的事情: 采访100位护理专业的人。 他们可能在临床一线的岗位上,可能在大学的校园中,也可能在医药公司,或者已经不在护理行业工作。但是他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这些故事不一定很大,他们的经历也并非惊天动地。但每一个都独一无二,值得被记录下来。 100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我想做下去。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记得把【护理原力世界】设为星标,我们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 Jia是个特别可爱的女孩,温柔又有力量。她是我遇到过的,极少数的,对科研充满极大热情的人。 特别开心的是,Jia申请上了加拿大著名院校麦吉尔大学的护理博士,成为了博一的学生。 “我可能是你的不典型采访对象”,Jia笑着说。 确实如此,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都会有从“不喜欢护理专业”到“找到自身方向”,这样的转折。 但是Jia的故事里,却一路从护理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护理专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那我们就从最早的时候,开始讲起。 “ 本科的时候, 我以为科研是件特别简单的事 ” 本科三年级时,我们有一门课叫做《护理计划与实施》, 我特别喜欢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杨老师。 恰巧杨老师刚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的青年项目,于是我就主动去问了杨老师,有没有本科生可以参与其中的工作。 没想到,老师很快就给了我回复。 我就这么凭借一点点勇气和幸运,进入了我人生中第一个科研团队。 我们当时的项目和抑郁症相关,于是我承担了其中一部分文献综述的工作。 我们学校本科的护理研究课程,一共有3门课,要上三个学期。 正是有了课堂上对护理科研的基础了解,我顺利完成了项目中一部分文献检索和回顾的工作,并总结了一些影响抑郁症患者寻求医疗帮助的因素。 这个过程里,我读了大约几十篇英文文献,也开始写自己人生的第一篇小论文。 在杨老师,和团队学姐学长的帮助下,我顺利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中文论文。 图片由Jia本人提供 那个时候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科研新奇好玩,好像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别人口中“难于上青天”的发表论文好像也很容易就实现了。 大学时期我对科研这种浅显的认知,很快就被一张图打破了。 “ 如果本科是煮一碗面不让自己饿死, 研究生就是如何打好面里的荷包蛋 ” 想象一下,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所有的知识。
你读完小学、初中、高中,都只是了解了这个大圆中很小的一部分。 本科学习之后,你拥有了自己的专业。 硕士期间的学习,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而博士的学习,会让你在更精专的方向上不断深耕,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 并终于,付出很多年的努力,抵达了边界上的一个点。 不断地钻研、实验、重复、自我怀疑,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 这个凸出来的点,让你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但别忘了,这只是人类知识边界上,微小到几乎看不见的一个点。 以上图片为Tessie手绘 研究生期间的我,突然就被这组图震撼到了,心底好像默默有了一股力量,去推动学术边界的力量。 虽然那个时候,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有一点我已经有了体会。就是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并不是本科科研的重复,而是选了一个方向更精细,更深入。 如果说本科的科研,是学会如何煮出一碗方便面,不被饿死;那么研究生的学习,就是学习如何能让这碗方便面里的荷包蛋熟的刚刚好。 研究生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做的是干预研究。 为了了解研究对象,也就是患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我特意要求去了产科门诊和内分泌科实习。 那个时候,基本上一天会有3-4位患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我会在她们等待产检的间隙,和她们聊天。 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些孕妇中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人。 第一类,她们知道所有的孕期饮食管理和运动管理的知识,但是由于工作忙,担心运动过度对胎儿造成不好的影响等因素,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孕期血糖一直不稳定。 第二类孕妇,她们也了解相关的知识,并会把这些知识认真的落实到自己的孕期管理中,血糖就会比较平稳。 如果不是因为亲身实践,真的和她们去聊天,我也很难去了解我的研究对象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抓住这些需求点,进行干预,所取得的成果,才是真正“有用的成果”。相比于本科机械的完成所有的科研步骤,研究生期间这种真实的成就感,让我对科研的热爱愈发热烈。 我不仅想学如何打好一颗荷包蛋,还想知道这颗荷包蛋什么时间下锅更好,要煮几分钟。 我甚至想要知道,什么纬度哪个农场,用什么饲料喂出的鸡下的蛋,煮在泡面中更好吃。 “ 努力突破那个点时, 也别忘了世界的丰富和辽阔。” 研究生期间,有一点我不是很喜欢。 我们每个课题组与组之间很封闭,我甚至不知道同级的同学在做什么项目。 我们通常只在组内交流,没有什么跨组甚至是跨专业的沟通。 时间久了,就觉得自己很孤独,很想打破这个界限,和别的领域的人去聊天。 图片为麦吉尔大学来源于网络 但是博士期间,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 每周,我们会在 Zoom(远程视频软件)上进行一次 Lunch Meeting 午餐会。我们会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最近的生活和学习进展。 有的同学分享其它领域的新进展;也有同学分享上周去滑雪的经历;还有同学分享自己自学了吉他。 这个活动真的非常有趣,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事情,新鲜思维的碰撞还可以让我产生许多科研的新想法。 这和Tessie每月组织的护理青年圆桌会议,不谋而合!真的太有趣了。不一定身处名校,就可以同样平等的享受到和世界各地同行交流的机会。 我们常会现在自己的生活圈里,哪怕学术研究也常会把自己迷失在眼前的“一个点”中。但是,在努力突破那个点的同时,也别忘了世界的丰富和辽阔。 最后, 我们再给大家补充几个采访过程的Q&A Q1. 我们有很多护理同行,没有科研基础,你有好的入门建议吗? 临床老师想入门,如果是在大学的附属医院工作,可以试试和学校的老师或者博士生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在科研项目中实践的方式,比看书要好很多。看书会相对困难。 如果是本科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创新项目,和喜欢的老师沟通,多问问有没有参加科研项目的机会。 Q2. 很多人说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是什么让你一直都对科研饱有热情呢? 成就感。博士期间其实你会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这个时候你已经站在人类知识的边界,为这个学科发现新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激动人心的事情。 而博士期间老师也常通过What-how-why黄金圈理论来进行引导, 激发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帮助你发展出你自己的理论。所以每次上完课都觉得意犹未尽,下了课还要继续和老师讨论。 另外兴趣也是很大的动力,而不是任务,这样才能调动人的潜力,如果是逼着我写论文,我也不想写。 Q3. 其它还能再和大家推荐些优质的科研内容吗? 科研入门读物的挑选很重要,这里我想和大家推荐《Health InterventionResearch: Understanding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这本书非常易读,也很容易理解。 具体内容我也发到了我们年会员的知识星球上,大家感兴趣可以下载阅读。 有时候,我们读不懂某一本书,可能真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是书的问题。有些书确实非常晦涩深奥,但有些书不仅容易理解还特别容易给人启发。 亚洲文化习惯于让我们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个习惯是时候改一改了。 100个护理专业的人 本期嘉宾 Jia 麦吉尔大学护理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 population-based research on chronic diseases and associated lifestyle behavio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