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之下,他们竟然接二连三干这事儿……

 工大洪哥 2021-09-24

二月,肆虐的疫情,阻挡了人们出行的脚步,更阻挡了很多无偿献血者的脚步。

疫情也延缓了很多用血者的需求,因为疫情的阻隔,不能去医院诊疗,暂时搁置了用血的需求,而付出的代价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更有些人,可能没有熬过这个二月……

三月,疫情的影响渐渐消去。大多数医院恢复了正常的诊疗,用血的需求开始井喷。

昨天省血液中心又发布了血小板的需求信息329需要血小板115治疗量。

328的采集量是75治疗量即便全部化验合格,还差40个,缺口1/3以上

而这一天,大学城献血屋采集了17个治疗量,已经是疫情发生以来的最高

所以,即便采集的马力全开,1/3及以上的缺口,仍是常态。

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是志愿服务月。三月,钟南山院士为无偿献血站台背书。所以,无偿献血的三月,数据还算不错,要知道,满足率三分之二,已经是不错的水平,换在平时,这种紧缺的状态,就是常态。

3这个数字去衡量的话,如果我们国家百人献血人次达到3,不但不会缺血,还会有富余。而如果每个人一生能献血三次,就能满足所有人一生潜在的用血需求。

事实上,即便我们百人献血人次能够达到2,仍然可以满足。但当前的数字是刚刚超过1

以中国人平均寿命75岁来计算,中国人一生的平均献血次数约为0.75

去掉固定献血者的贡献,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多数人一生没有献过血。

当然,更多数的人,一生不会用到血。

但一旦用到,就是百分之百,就会面临紧缺,这是用血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疫情下的二月三月,在钟院士的感召下,在雷锋精神的召唤下,少数人加入了献血者队伍,但多数不献血的人依旧不献血。

那看看这些固定献血者,都做了些什么----

疫情之下,他们中很多人是“接二连三”……

即:2月献板2次,3月献板3次。

血小板的法定最小间隔期是2周,14天,每年不多于24次。每个月可以有两次,如果安排得紧凑些,可以有3次,月初,月中,月末各一次。23月要实现接二连三,必须是极限的安排,2月初一次,2月中旬一次,三月初(不能晚于3日)一次,月中月末各一次。

这样极限的安排,实现者却大有人在。仅仅我所看见的,高新献血屋有一帮,童乐跑团有一批。

今天高新献血屋的经历,与3有缘。今天是三月的倒数第3天,上午有3个人,实现了这个月的第3次。而这意味着三人三次的节奏必须一致,31日,315日,329日。

 左起:王群,作者,老王,杜恒科

早上吃过简单的早餐,接着说起午餐如何准备,媳妇说“你去献血,顺便把饭带回来吧!”现在都免请假了,她记我的献血时间跟我一样准确。驱车前去,时间不到点半。老王,小刘、小周和两个护士早已经赶到,启动了化验设备。填表,量血压,嘘寒问暖之间,杜恒科来了,这个重庆人,疫情期间回家一趟,返回济南,主动隔离,过了隔离期,很快来到高新献血屋报到。3月即将成就第3次。化验设备还没预热完毕,王群来了,这个瘦瘦的齐鲁工大在校生,是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赶过来的,也是3月的第三次。

小杜自豪地说,从开始献血后,体重减了6公斤。老王说,小杜刚开始来献血,连续两次化验不合格,一次转氨酶高,一次血脂高,但他很有决心和毅力,从此锻炼身体,节制饮食,指标也越来越好,献血,带给了他一个好的身体。

王群是一名大二学生,从献全血开始,在舍友的影响下(详见萍聚)开始献血小板,到今天是第22次,已经具备拿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的水平了。在他的影响下,姐姐的第一次献血就是来高新献血屋采集血小板,姐姐很低调,但他们的这层姐弟关系,还是被细心的老王发现了。

我们三个一起坐上离心机,小刘给扎针,扎得稳准狠,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血就顺利流出来了,这也是男医师的优势。

我们三个聊着疫情,聊着网课学习,老王不时过来插话,其乐融融。

说起“山东献血”的爱心商城,小杜提了一个建议:

我们联合一帮献血者,跟商家结合,将爱心积分商城的积分合并起来,兑换成文具或其他有用的东西,送给某一个特殊学校的孩子,让献血的爱心价值倍增!”

这是一个好主意,值得马上去做。

说着说着,该!这个字怎么解?”这篇文章的主角田老师来了,他今天还没过间隔期,路过此地,特地上来看看,聊起疫情期间献血的经历,说到村子封闭出不了村,为了出村,跨过臭水沟,越过小树林,那可真是不容易。又说起同在章丘的高老师,一次被摩托车扔到了路上,一次回去被公交车搁置了4个小时。这些献血者啊,为了献血救人,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

隔着网络,看到深圳童乐跑团的带头人陈东森,完成了第336次献血,另有一大帮热血跑者,追随者他,一直在路上。

他们的二月三月,也是“接二连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