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暗的一天,更需要冷静的思考

 工大洪哥 2021-09-24

题记

1940年5-6月,英国的至暗时刻,丘吉尔:我们将战斗到底。

2021年5月22日,中国跑圈越野圈的至暗时刻,我们何去何从?

读书

5月22日,凌晨,狂风起,携着雨点敲打没有关闭的窗户。关上窗,然而却再也睡不着,索性起来,反正是周末,白天补觉吧。暗夜不适合开灯读书,就听一听樊登读书。重听一本书《事实》,由一名瑞典医生汉斯·罗斯林撰写。

书中讲到,人类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恐惧本能,恐惧会带来思维认知的变形,举了好多个例子,这里列举两个:

第一个,坐飞机的恐惧

一听说飞机失事了,我们说“唉呀不能坐飞机,不能坐飞机,飞机太危险了”。但实际上,一旦飞机失事,新闻一定会有报道。但全世界有大量的飞机,没有失事,没人报道。仅2016年有4000万架次的飞机安全起飞降落,是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当中的,当前,坐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如果距离、时间与经济条件合适,坐飞机应该是首选。

第二个,《寂静的春天》引发的人们对化学物质的的恐惧

这曾经是我推崇的一本环保书,但深挖这个案例后,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蕾切尔卡逊在经过研究,发现当人们用了DDT以后,有很多地方变得很安静。DDT杀死了很多虫子,会通过食物链的集聚破坏生态,这个结论没问题,但她仍认为DDT中等毒性,并没有提出禁用。

但后来这本书被公众过度解读,并影响到了美国两届总统肯尼迪尼克松的主张,肯尼迪总统并通过美国世界环境保护总署的影响DDT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但DDT被全面禁用了以后,蚊虫的肆虐,让全世界数百万人死于疟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后果尤其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认识到这个问题,本世纪又开始推动重新使用DDT用于室内灭虫。

现在我们只要听到是化学物质,我们就害怕。但实际上,如果真的没有化学物质,给我们这个世界帮忙,这个世界可能都已经坍塌了。

《事实》一书试图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用事实为依据进行思考,我们会减少特别多内心的焦虑。

噩耗

早上,冷冷的雨在继续,也不能出门跑步,索性来到书房,打开电脑,看学生学员们提交的党课作业。早饭后,继续看,看得昏头涨脑。看到冯蕾老师的作业,眼前一亮,她提到了时间管理APP,forest,下载安装,按照AAP的提示,开启了时间管理模式,专心看作业,不受手机干扰。老婆在客厅的餐桌上,专心整理一流课程申报材料。

过了一会儿,老婆大喊。“快过来,梁晶出事了!”消息是从她的博士跑步群里发来的,甘肃白银的一场越野赛出大事了,20名跑者死亡,梁晶失联!很快证实,梁晶是第21个死亡者。

梁晶,中国超级马拉松第一人,我曾经和他在济南超级马拉松赛场同场跑过几次,就这么没了?而且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仅仅是寒冷失温所致?越野圈地震了!恐惧感立马袭来。

此后的好长时间,我们俩一直在刷相关的信息。

很快,也收到了一些朋友特别发来的与这场赛事相关的信息,我知道,他们很关心我。我抓紧回一句,我没有去。

坏消息接踵而至。

“袁隆平院士去世了!”再看,证实还在抢救,情况不乐观。91岁高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等到下去,去世的消息被证实。我在献血群里说,“91岁,正常的生老病死,人扛不过自然规律。真心学习他,就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能够得上的好事多做一些。”

接下来,肝胆外科院士之父吴孟超去世,比袁老早了5分钟。

天依旧阴阴的,继续看作业,头渐渐发沉。

手机频频震动,“大连一宝马车撞上人行道的行人,5死5伤。”系投资失败报复社会,这不是意外,这是谋杀。触目惊心!

孩子家长群里通报,这一天,还有7个孩子,在野外溺亡……

探讨

如果说两位老专家的离去,还是自然规律,我们虽有遗憾,但难以挽留。

而其他人的离开都属于意外,如果没有意外,他们都该健康的活着。

意外肯定会带给我们恐惧,循着这些恐惧,我们不可避免的又陷入了恐惧本能思维模式。

这些意外事件中,最具冲击力的还是21名跑者的事故。这是中国越野跑的至暗时刻,也是中国跑步界的至暗时刻。

甘肃白银的这场赛事,之前我关注到,完赛给好多钱,大概相当于免费去跑。我没有时间,也不想到这么远的地方比赛,看过也就忘却了,济南本地跑步群里也没有人提到这场赛事,看来济南本地跑友并没有人参加。

渐渐的这场赛事的一些细节被挖掘出来,是一场天灾还是一场人祸?目前还在调查阶段,还没有给出权威的定性和结论。有高层次的督察组去做调查,我们可以等待那样的结论。在这之前,以我个人参加越野赛的经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场赛事,肯定与一场极端的恶劣天气来袭有关,但背后肯定有若干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极端,但也有端倪。

越来越多的越野赛事,确实降低了跑者的门槛,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意识。某100越野赛,被称为一个几乎可以裸奔的赛事,没有强制装备的要求,对参赛年龄和跑龄也没有明确的限制,给人一种错觉,越野赛是大众跑者可以随意参加的赛事。

那如此吗?绝非如此。越野赛绝对不是马拉松,马拉松是在城市赛道上举行,道路封闭,路边都有人,可以随时看到跑者的状况,安全系数要高的很多,越野赛更多的时候是奔跑在山林间,是人与自然的相融人与自然的对话,如果自然是风和日丽的,是平缓的山间、林间小路,是一种享受,如果天气有变化,不如崎岖陡峭,甚至一些危险,就会变成一种挑战,一种煎熬,要我们做充足的准备才能去应战。

这次甘肃白银的赛事,海拔有2千米,温度肯定会低,据报道,历史上5月也会出现2度的低的温度,应该照着这个温度去做赛事的底线准备,所以冲锋衣、防寒衣必须是强制装备,从这一点上赛事主办方没有做底线思维。而赛事当天也预报会出现强对流或者降温的天气,主办方显然对此忽视了,没有充分的提醒,参赛者也没有就赛事转运包的问题做调整。

赛事主办方的提醒不到位,一些越野大神为了跑得舒适,跑得快,也追求轻量化,两个问题的叠加,加上极端变化的天气,就造成了选手大面积失温,而赛道救援的不力,最终带来最坏的结果。

经历

失温在越野圈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知晓率很高的话题。所以强制装备很重要。

我参加过的济南超级越野赛,安全要求很高。冲锋衣和保暖层是强制装备,领取赛事包时也有强制检查。但在开跑时,有些跑者可能会心存侥幸,不把强制装备带在身上。我的一个朋友把强制装备冲锋衣放到了转存包里,按照当日的天气,白天温度较高,好多换装点不好进入,夜间穿上冲锋衣去参加晚上的比赛,是非常经济的设计,而他做错了一件事,他的转运包没有给到赛事的组织方的转运处,而是放到了起点存包处,最终这两者叠加,意味着他晚上要穿着短袖跑,当天夜间十度多一点的温度,短袖是抗不下来的,好在我们结伴同行,我手头多了一件皮肤衣,我们一路结伴同行,路上一刻也不敢停,如果一个人穿着短袖,会不会失温?想来是后怕的。

所以,从赛事组织的角度,济南越野赛前的安全提示,已经做到了足够,领装备时也有强制装备检查。但在赛道上,并没有严格的执行强装检查,这看起来是瑕疵,但实际上是问题。单纯靠着跑者的自律,看来还不行,现在回想,至少在进入夜间作战前的那一个打卡点,应该有件强制的检查,确保晚间不会出现失温的危险。

对我个人而言,跑步5年,进入越野圈也有3年时间,虽然跑得不多,但每一场越野赛都把危险考虑到前面,是扎扎实实做好了准备的

第一场,2018收官之战,25公里,爬升不多。之前我已经参加了N个马拉松,也参加过50公里以上的超马。但为了准备比赛,还是特地购置了越野鞋、越野背包,赛前我还特地去附近山上跑了十几公里,进行了跑山的体验,即便如此,首个越野的强度,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期,要远远大于一个马拉松的强度。

第二场升级为50公里,不管是体能上还是精神上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前有一个轻松潇洒的全马,赛前还特地去听了越野赛赛前的技术分析课,接受了很多大神的建议。11个多小时,轻松拿下。

第三场虽有100公里的冲动,但没敢盲目去报,继续50公里,我自己有数,训练没有达到100公里相应的强度,精神上时间上也没有做充足的准备。

第4次,决定挑战100公里。这一次,无论从心理上,身体上,装备上进行了全面升级,还参加了专门的训练营。赛前物资的准备,装满了越野包和转运包,鞋子带了两双,袜子带了两双,内裤都多带了一条。单就随身带的食物,有6支能量胶,两个能量棒,还有榨菜等,最终只吃了1个能量胶,其他的全给背回来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是累赘,我知道,如果真正遇上了失温或体能透支的情况,这些食物是可以救我命的。

我是一个严肃的跑者,肯定不去打无准备之仗。

思考

但是,即便准备充分了,就没有危险吗?

越野毕竟是一个人在山野里奔跑,意外发生的概率要远高于城市马拉松,比如你在狭窄的山道上奔跑,有可能会摔倒,而如果摔的不凑巧,你可能会摔下山崖或者被石头磕破,或者你会恰巧被一块落石砸中,或者被不知名的虫子、蝎子叮咬,也可能会遇上突发的冰雹大雨大风的天气。即便这些都没有遭遇,也可能会因为身体的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没有查出来的心脏问题等带来危险,这些危险如果发生在平时,发生在城市赛道,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会得到及时的处置。但在深山老林中,你如果恰巧身边没有人经过,就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伤而造成更严重的伤,乃至丧失自己的生命。

当然,这种概率很低,但跑步的人多了,就变成一种必然要发生的事儿,越野圈每年都会有跑者殒命。

这次21人的事故我们不能承受,但我们能不能承受个别跑者在越野赛道上意外殒命?

回到前面恐惧本能的话题,似乎是不能承受啊!

每年死于跑步的,不管是赛场上,还是训练场上,还是晨跑夜跑的路上,有多少?上网查查就能算出来,因为这样的每一次跑步猝死的事件,如同飞机失事事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被曝光。

2019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是10个。

2021年上半年,不算这刚刚的21个,应该也有差不多10个。

我们大胆把数据放大一下,没有曝光的有10倍,最多每年会有几百人死于跑步,跑步有风险啊!

不能承受之重,要不一禁了之?

但我再给你一组数字,你再来判定是否能够承受。

这是2019年中国的一组死亡数据,数据来自网络。

2.9万人死于安全事故

5.7万人溺亡

6.7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55万人心源性猝死

100万多人死于糖尿病相关

28万人自杀

呆在家里,你有2500分之一的可能会被心源性猝死夺去生命,有1400分之一的概率死于糖尿病相关疾病。

你去上班,有5万分之一的可能死于安全事故。

你走在路上,有2万分之一的可能死于交通事故。

偶尔去水边走走,会有2.5万分之一的可能死于溺亡。

如果你心理有问题,有5万分之一的可能,你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活动部主任水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推算,中国的跑步人口(非马拉松比赛人数)已经接近3亿人(学生应该占了大头吧!)。3亿人因为跑步倒下几百人。概率为百万分之一。

中国马拉松人口100-200万人,正常年份,每年倒在赛道上的不超过10个,概率低于10万分之一。

数字即《事实》,告诉我们,相对于这些意外事件,跑步发生意外的概率要低得多。

应对

以上问题,如何应对?

健康问题,病从口入,很可能是饮食问题,但我们不能不让人们吃饭。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生产安全有危险,但不能全面停止生产。交通安全有问题,不能不让人出行,溺亡问题,不能完全阻止人们去水边。我们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管理,但不能停滞所有的活动。

有自杀倾向的,我们不能一辈子看着他,得做心理疏导。

这次大连的撞人事件,一个有着完全身体自由的公民,开着一辆合法的车,是有合法的驾照,不知他做的是不是合法的生意。这样一个人实施犯罪,还是心理问题。如何防范?你平时找不到他的,需要社会层面的心理疏导。

而跑步,可以改进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心理的疏导。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跑步的群体,身体上和精神上要健康的多。

我们知道暴饮暴食不健康,但还是忍不住要吃,由此带来了身体健康问题。克制住吃很重要,提高身体素质更是关键,跑步是很有效的手段。

不因噎废食,一次不周全赛事组织引发的事故,不能让马拉松运动全面停摆。

有人会说,不跑步,会死吗?

人不吃饭,会死。不跑步,也可能会死。

奔跑是人的天性,一旦把奔跑的天性发掘出来,你很难去抑制它。如果没有赛事,一些跑者会出现心理问题,进而造成生理问题、身体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照样会导向死亡。

没有这些积极的跑者的带动,大众跑者数量也会萎缩,不运动,就会带来前面说的 健康问题,会导致一些人的死亡。

如同禁止了DDT,会减少少数因此带来的癌症等病导致的死亡,但会带来大量因疟疾泛滥而导致的死亡。

所以,我们需要合理的健康的马拉松赛事,这样的赛事,一定是有着最大化安全保障的。但所有赛事堆积起来,一定不能是百分之百保证所有选手都不出问题的,每年几百万人次跑半马全马,有些跑者可能心脏存在问题,连体检都未必看得出来,出现意外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如果及时地给予规范的救治(这是前提),救过来是造化,救不过来,就是人的宿命。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这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如果我们把跑步的路堵住了,若干人不跑步了,那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会大面积的出现,那时,可能就不是一粒灰,而是漫天灰舞。

人的生命中,总会承受一些不可预知之重,这是没法规避的。

社会更是如此,必须理性承重,而非感性弃重,重,是要承受的,是弃不掉的。

这至暗的一天,我们更需要基于《事实》,做冷静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