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多数人的朋友圈里。会出现4个字,端午安康。“端午快乐”已经少见了,说明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清明和端午都是纪念的节日,一般不祝节日快乐,而是安康。 端午节因屈原而来,2298年前,他投汨罗江而亡,人们纪念他,是因为他的“香草美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我找遍了朋友圈,满屏都是粽子和龙舟的祝福图片,屈原的,只找到这一张。 关于屈原,他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除了爱国主义,还有其文学的贡献,他是将诗歌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创作的第一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这些文章与诗篇,那么优美,那么深邃。我或许记不住太多,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足矣!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也出现了“节日快乐”这四个字,来自少数朋友的祝福,不是大家表达错了,是因为有另一个节日,“世界献血者日”。这是献血者的专属节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这已经是第18个世界献血之日了,第一个应该是在2004年,我查了一下自己的献血记录,2004年,我有两次献血,在这之后,只有2006和2013两年没有献血记录,其他都连贯起来。但我知道有世界献血者日这个节日,是在2016年。作为一名经常献血的人,十几年的时间,尚且不知道有这个节日的存在。所以,众人不知有这个节日,就不足为奇了。 世界献血者日,注定只是少数人的节日。 两个节日叠加在一起,如何表达? 发一条朋友圈,配几张图片,配几行文字,表达一下祝福和祝愿,也同时发出热血召唤,是很简洁的方式。 我还得写篇文章,更细致的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是我已经习以为常的特有方式,今天,也是对于屈原的一份特别的敬意。 当省血液中心把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个人奖”给到我,我觉得我配得上这个称号,但真正给到了,不觉得有多少荣光,反而成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得坚持用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场合去宣传无偿献血,推动无偿献血以科学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 无偿献血本来就该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当恻隐之心与科学认知相结合,就会成为人们自然的选择。 作为无偿献血的宣传者、促进者,我的职责是将这二者在人们的意识里形成链接,以友好沟通的方式,以恰当的方法,把困扰人们认知的问题讲清楚,让大家认识到,献血不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做的事儿,但也不应该仅仅是那1%的人做的事,而是事关生死,是很重要的事,是事关大家的事儿。而且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体验,就是奉献自我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这几天发的关于献血的朋友圈,隐约看到这种效果。 昨天,有个很积极的无偿献血传播者,提到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献血者献血后应该发朋友圈。我应该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我自己都做不到。 我们可以建议,可以提倡,但不能用“应该”这种词汇,特别对于一名献血者,能有一次献血,已经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做得足够好了,不能再赋予他宣传无偿献血的责任,当然,他如果自觉的坚持进而宣传并将其理解为是一种责任,那自然是最好的,也是我们期待发生的状况,期待美好的事情,配上努力,就会发生,没有发生,是时间积累不够,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年,我在庆祝献血者日活动的演讲发言中,特别提到了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以热血奉献去致敬我们,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意。每一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可以用自己的岗位身份,在家庭的中的身份,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去做党有倡议、国有需求的事儿,就是最好的致敬方式。 勿以善小而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就是一点点的善与美积累起来的。献一次血,可能救人一命,是为善。发一条朋友圈,用正确的理念去影响他人,也是为善。 双节叠加,反正今天朋友圈要炸,就多释放一些“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