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眼狼是这样养成的

 新用户9866joBQ 2021-09-24

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

今天,我要自豪地告诉阅读此文的所有人,文中插图都出自鹿山小学三4班学生徐智轩之手。六一前夕,他在学校进行了一次个人画展,吸引了许多同学的围观,更是得到莅临我校的各级领导的啧啧称赞。我最喜欢孩子和他父母共同坚守的三个词:喜欢—努力—坚持。祝福徐智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今天起床,照例聆听管见的真知灼见,再次听了《孩子,我要你的爱》,深有感触。

平时,什么端午节、母亲节、教师节到了,朋友、同事在一起聊天,总会聊到孩子的表现,有的喜滋滋地:“收到儿子的温暖短信了——幸福!”;有的眉开眼笑:“我还收到了女儿的祝福红包呢!”钱不多也开心;有的也会遗憾地说一声:“羡慕你们了,我女儿情商不高,没有反应呢。”……

可能每位做母亲的都一样吧,总希望能得到孩子的爱,我也不例外。

还记得3月份生日那天,从睁开眼开始等待女儿的祝福短信,却不知怎么的,到晚上10点要睡觉了,还是没有等到。难道女儿忙得把我的生日忘记了?这怎么能睡得着呢!于是给女儿发了一条微信:“还没收到女儿的生日祝福,睡不着。”女儿马上发来了抱歉的表情、红包和美好的祝福。只一会儿,就幸福地进入了梦乡——带着女儿的爱!

再有一次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去年国庆节去香港看女儿。饭桌上,女儿不停地把好吃的往我碗里夹:“妈妈你吃吃看,这是家里难得吃到的。”讲实话,我和女儿都不是很会表达爱的人,平时也很少说类似“我爱你”这样的话,当时她的这一举动,真的让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

你看,父母需要回报的爱是很简单的,很容易满足的。但就是这么简单的爱,可能很多家长并没有得到,养出的是一个个别人嘴里的“白眼狼”。

昨晚看《金牌调解》,调解的是一对母女“反目成仇”的家长里短。整场下来,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伤心啊,养到大一,竞然养了一个白眼狼!”

我还记得本学期的一天,一个孩子,跟妈妈意见不合,一通110电话,叫来了警察,把妈妈叫进了派出所……撇开孩子的幼稚,也可见孩子对妈妈的敌对态度。

上周四晚托巡视的时候,碰到一位很焦虑的家长,这是一位二胎妈妈,大女儿正要高考,儿子就读三年级。她说自己是学校里的常客,认识了很多老师,也被老师清楚地记住了这是谁的妈妈,因为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原因是儿子时常犯错误——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完成,无故作弄同学……她觉得很难为情。

说起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也是一团糟:不愿做作业;做作业的时候不专心,喜欢玩这玩那,效率不高;常跟妈妈作对,有时还会母子对打,甚至儿子会对妈妈说出狠话:“你最好去死”……

这位妈妈,虽然对儿子的教育不是很成功,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位好妈妈,因为她对老师的电话随叫随到——不当甩手掌柜;因为她总强调自己的家庭教育肯定有问题——勇于承认;因为她迫切想寻求帮助——愿意改变。

听着,看着身边发生的一个个事例,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不管是走进《金牌调解》的妈妈,还是把“儿子送妈进派出所的事”告诉老师的妈妈,更是这位坐在办公室不断向老师请教的妈妈,都说明妈妈们有了家庭教育意识的觉醒,看到了家庭教育不当的严重性,更有了想改变的愿望,这是一大可喜的进步!

担心的是,这些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点——焦虑。分析其原因,可能虽有了意识,但还是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改变。

一部分家长述,从她们的片言只语中,发现了一些非常相似的原因:

1.从小没有规矩,只有妥协

2.教育只用武力,没有交流

3.夫妻各执一方,没有合力

有人说,一个好的父母赛过100位学校老师。也有人说,孩子身上的优缺点从父母身上都能找到。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成为白眼狼,责任全在父母身上。幼少年时,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没礼貌不指出,做错事不制止,坏习惯不矫正。青少年时,是家里的“小霸王”、“姑奶奶”,自私任性。顺我则安,逆我则反。甚至叛逆仇视。成年以后,只知啃老,不尽义务。只想自己,不懂感恩。

在家庭教育里,如果你一方面无止境地给予孩子,一方面纵容孩子对自己吼叫甚至更恶劣的行为。这种“低标准”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他们是可以对父母不礼貌的,接受父母的给予也是顺理成章的,对他人更是如此。因此,如果家长的行为标准底线低,那么孩子的行为标准也将一次次打破底线。

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杜绝。

1.规则,规则,规则——用规则代替唠叨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很久,同样,改掉一个毛病也需要很多次反复强化。

家长与其在孩子每次犯同一个错误时反反复复唠叨,不如及早就定好规则,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该定下的规矩,在和孩子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具体成清晰明确的规则,父母和孩子一起执行。规则的力量不动声色却很强大,孩子会在日复一日的遵守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平时用规则代替唠叨的时候,敢于对孩子说“不”。

我们首先要明确,对孩子说“不”,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以下两点:一是停止某种错误的行为;二是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特别要注意,说“不”的频率别太高。总是禁止、否定孩子的行为很容易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孩子会变得遇事容易退缩,或者对父母感到厌烦,事事和父母对着来。

因此,在那些不违反原则、无伤大雅的事情上,放轻松一点,不要给孩子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当孩子几次三番出现同一个问题,影响到他习惯的养成时,这时父母再找准一个恰当的时机,统一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次性的重点解决,效果会好过屡次三番不痛不痒的习惯性说“不”。

2.坚持,坚持,坚持——具有超强的执行力

定了规则,就必须具有超强的执行力。这个执行力必须夫妻双方共同来坚持

特别要注意的是,让孩子看到你的坚持而不是情绪上的愤怒。

有些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总是情绪先行,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有时这样做的确可以快速“制服”孩子,让他听话,但因为孩子对于情绪更加敏感,教育的效果却容易打折扣。

前面讲到的那位焦虑的妈妈就说到,每当孩子不听话,夫妻俩先单打,后进入双打,并在孩子的哇哇大哭声中结束,然后没有了下文……家中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场景。

明智的家长,在对孩子说“不”时,会保持情绪的稳定,重在对孩子表达清楚“不能这样做”的原因,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目的。

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一种试探,比如说好的玩30分钟手机,还要再玩一会,家长只要有一次松懈了,孩子就会觉得这是可以商量的,一次次去挑战你的底线。

家长的重点应该是能坚守住原则,说了“不行”就是“不行”,不轻易妥协。

3.读懂,读懂,读懂——做到共情在先

已升入初中的一个男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但成绩差,他身体正常但大家把他看成一个特殊学生。为什么?因为他提不起任何精神学习,他在学校随心所欲,坐不住,不听课,不做作业(注意,这样的孩子目前为数还不少哦)……跟他聊过多次后才明白其因,就是他常挂口头的一句话:“学校里,同学不愿跟我玩;家里,爸爸妈妈不爱我,只爱妹妹。我很孤单!”——他的所有的行为都只想证明一点“我的存在感”,但是又有多少大人读懂了他?知道他需要什么?

读懂孩子,找到病因,才能药到病除。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不用质疑。不管问哪一对父母,不管什么时候问——“你爱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爱!”但如果反过来问每一个孩子:“父母爱你吗?”答案不一定是“爱”,而且这样的孩子会不少。为什么?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为什么?因为父母认为的爱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没有让孩子认可付出的爱心,结果还是很无助的。所以,我们家长需要提升“爱能”——识别孩子需要的能力。

有规则,能坚持,善读懂,“白眼狼”一定会消失!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一切心想事成!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