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子就像开盲盒,运气好碰上来报恩的,运气差碰上来报仇的。 你家是哪一种呢? 作者 | 可乐妈 前段时间,办公室的小姑娘们迷上了开盲盒。 有的打卡了大半个城市的盲盒自动售货机,有的为了抽隐藏款天天在朋友圈转发锦鲤,还有的疯狂氪金一定要集齐一整套。 看得我纳闷不已,不大点的一个小方盒,哪来的那么大魅力? 谁知她们却说:
嚯,这不是小瞧人了嘛。 不信你问问,这届中年老母亲,谁还没开过盲盒啊? 只不过,我们不说开盲盒,而是一般把这个叫做“养孩子”。 办公室的小姑娘告诉我,一套盲盒通常是12个小盒,由12个基础款组成。 而一整箱盲盒是12套,在这144个小盒中,往往就有一盒是隐藏款,相当于是商家留给顾客的小惊喜。 每次开盲盒前,她都迷之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抽到隐藏款。 可结果,手里重复的基础款越来越多,却死活看不见隐藏款的踪影。 听了她的描述,我才发现: 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抽盲盒的和养孩子的却总能找到共鸣。 当妈前,我脑子里也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总想着: 像我这么优良的基因,将来生出的孩子,哪怕不是个天才,怎么也是个妥妥的学霸。 甚至还一度纠结,到底应该给孩子取名叫王清华,还是叫王北大。 果真,儿子出生了。 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处处都透着机灵。 我也暗自得意: 真不愧是我,“随便”一生就生了个“爆款”。 可万万没想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初的得意洋洋,如今全成了拍在脸上的巴掌—— 让他坐着看会儿书: 只见他一会儿挠挠大腿,一会儿抠抠鼻子,再过一会儿,躁动的屁股能直接滑到地上去。 送他去学校: 今天作业本没带回家,明天红领巾丢在学校,大后天一进门,他就扯着嗓子大喊:
这时候先别急着庆幸,因为很快你就会发现,不是没有丢,而是他根本没发现自己又丢了什么。 更不要说,他那满篇红叉叉的试卷,和家长群里老师时不时地艾特。 以前看这孩子骨骼清奇,现在只觉得他笨得出奇。 这哪是什么“爆款”学霸,分明是个满脸写着“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极品学渣。 前阵子,有个网友发帖感叹,盲盒太费钱了。 抽盲盒一时爽,看见账单火葬场。短短一年里,自己在盲盒上的消费已经高达四、五万元钱了。 在帖子的最后,他告诫大家:
巧了。 我们老母亲养孩子也是一样。 每个月除了发工资的那天,其余的每一天,老母亲们都在做同一件事: 支付,支付,还是支付。 以至于在氪金这件事上,还没有谁能让我认输。 记得没生娃前,别人跟我说养孩子怎么怎么费钱,我总是不屑一顾。 心想,家里什么条件就怎么养孩子呗。 等我当了妈才知道,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永远也无法隐藏,咳嗽,贫穷,和老母亲那颗给孩子买买买的心。 而且,自从当了妈,我才知道: 知识不一定让人充满力量,但知识肯定能让妈妈变得贫穷。 周末,儿子陪我一起取快递,路过了一家新开的绘画班。 里面的老师热情极了:
我还没来得及点头。 儿子已经蹦蹦跳跳进了教室,手里紧紧攥着绘画班的传单:
他一边指着教室门口贴的画报,一边用力摇晃我的胳膊:“妈妈你看,奥特曼,我也想自己画来着!” 老师见了,也立马帮腔:
她后面还说了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只知道,短短几分钟内,我的手机里又多了一则扣费五千八的提示短信。 还说什么“养儿防老”。 我看明明就是孩子越大花钱越凶,儿子越养家里越穷。 中秋节那天,朋友带着女儿来我家做客。 小姑娘和我儿子差不多大,身穿公主裙,还背了一个小书包。 一打开,里面装着几本英文绘本。 我和朋友话家常,小姑娘全程坐在一旁,安安静静看书。遇见看不懂的地方了,就拿朋友的手机,自己挨个查词典。 ![]() 可我儿子呢? 他先是开启了“人来疯”模式,一会儿撅着屁股在地上扭动,一会儿在沙发上蹦来蹦去。 然后,就在我耳边没完没了地叫妈妈:
![]() 我含着泪向朋友讨教,问题像连珠炮一样:
朋友想了想,告诉我:
我看着朋友的眼睛,试图从里面找到凡尔赛的痕迹,但最终失败了。 我想,唯一的解释,就是朋友运气比较好,遇上了报恩的女儿。 而我嘛,生了个专门来寻仇的儿子。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啊。 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沉迷盲盒的同事说过的一句话:
这么一想,我浑身上下的每个毛孔都开始散发丑陋的嫉妒。 ![]() ![]() 芝加哥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人们更多地是因为不确定的刺激而重复一项任务,而不是为了那些已经确定的刺激。也就是说,正是不确定的刺激加强了重复决策。 就像是抽盲盒。 它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大概就是你永远也不知道盲盒里面装着什么。 每开一个盲盒,都像是迎接一个未知的礼物。 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付出、等待和坚持。 同样,养孩子也是如此。 哪怕他和我期待中的不一样,哪怕他长了一张花钱的脸,哪怕他怎么都不开窍。 可说白了,养娃这件事,不就是多年妈妈熬熬熬熬成佛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