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姑陈总结4大窍门,轻松分辨白毫银针的含水量,学会可用一辈子

 小陈茶事 2021-09-2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之前有位北方的老茶友,寄来2016年的白毫银针,求鉴定。

说是这茶他存了好几斤,担心自己没存好。

所以干脆寄样过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收到快递后,发现茶友的银针,摸上去倒是蛮干爽的。

但在部分银针的根部,部分小萼叶,略微呈现砖红色。

从仓库里取出同年份银针后,这种对比反差,一下子就凸显出来。

虽说,这种细腻的色彩差别,在镜头里难以直观展现。

但在肉眼观察时,特别明显。

经过一番了解,才知道,导致茶友手中银针存出来颜色偏红的原因。

在于他家专门开辟出来存茶的房间,不时就会请客人参观、交流。

一来二去,干茶们频频被开箱打扰,在敞开纸箱、铝袋、塑料袋过程中,见了光,也轻微跑气受潮。

导致银针芽身上紧贴的小萼叶,有些泛红,生出异样。

《2》

万幸的是,S师傅出品的高山银针。

干度足够低,部分甚至能达到出口级含水量要求。

这种干度级别的银针,为白茶后期储存加上了保险栓。

含水量足够低,意味着它能拥有一副好底子。

不管后期再存多少年,只要存茶环境足够干燥,便不会生出发闷的巧克力味、话梅味等怪味。

了解过茶友的存茶方式后,忽然之间特别感慨,这款银针能走到今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它的自身干度足够低。

在后期存茶时,也拥有专门的存茶间,干燥又阴凉。

只是,缺了一位细心存茶的主人。

但好在,那款银针到如今只是轻微跑了气,还有得救。

将其继续密封起来,离墙离地放着。

不要再频繁开箱,再存个三两年,估计情况就能慢慢好转。

茶香能缓慢聚一聚,汤感也能恢复几成稠滑感。

不过这已经泛红的小萼叶,就实在“破镜难重圆”了。

前车之鉴在前,茶友们在存白茶时,可要多加细心。

长期存茶时,频繁开箱,必然是不可取的。

若是想秀自己存出来的老茶,供人参观。

那大可从大箱里另外取出少部分茶样放在密闭容器内,大箱内的茶不要频繁开箱翻扰。

若是自己平常想喝茶,可以用铁罐等分装部分干茶,不用再三不五时打开大箱。

存出优质好茶的要诀,唯有用心、细心,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

将那位北方茶友的存茶故事分享出来后,有不少读者关注到另一个重点。

即,怎么才能知道白毫银针的含水量足够低啊?

尤其是,作为普通茶客,自己手边没有专业的机器设备测量,这该如何是好?

有没有现实可行的,简单实用的方法,可以讲一讲?

从外观上自测白毫银针的含水量的实用招数,还是那句话,关键要细心。

《3》

干度足够低的银针,芽头底色没有那么艳。

古时候,白毫银针名唤“绿雪芽”。

绿,指的正是芽头底色。

在新茶时,以灰绿、嫩绿、嫩绿为主。

精心萎凋、细致烘干的优质银针成品,绿色部分的饱和程度不高,看起来不会那么鲜艳。

而未烘干的银针毛茶,或是烘干效果不达标的银针。

它们的含水量尚未达标,芽头底色看起来更鲜亮、光鲜、簇新!

用炒青菜做比方。

蔬菜沙拉里的新鲜菜叶子,和炒至“断生”的青菜,虽说看起来都是绿的,但直观感觉就不同。

挑茶叶,同样如此。

干茶颜色太过高饱和度,颜色鲜艳的,反而不是好事!

对此,贴出银针毛茶与银针成品(新茶)的图片,便能直观看出区别。

但如果说,自己想买年份老一点的白毫银针。

那么,需要自测干茶含水量时,通过观察芽身颜色鲜艳度的这一招,就失效了。

结合现实情况看,含水量不达标的银针,往往存放不了多久。

每隔多久,就会受潮、发酸、生出怪味。

且,受内部过多水汽的蚕食,干度不合格的银针,外观“苍老”程度会更明显。

颜色暗、偏褐色,光泽感不佳!

《4》

含水量足够低的银针,白毫会更蓬松。

白毫,即附着在芽头里外的细密茶毫,毛茸茸的,纤细可爱。

在白茶的风味体系里,白毫能带来独一无二的毫香,以及增添清甜、鲜爽的茶味。

对优质白毫银针而言,不管新茶老茶,白毫数量都如同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

除此外,白毫在判断银针干度时,也是一大信号。

干度低、烘干到位的银针,白毫是“蓬蓬”的。

很像蒲公英的种子,松软且毛茸茸的,随风飞扬。

但如果是,这款茶没有烘干,或是后期存茶过程受了潮。

那么,在吸附过多水汽后,白毫容易塌下来,紧紧贴在芽身上。

大家尽可尽情展开联想,好多天没洗过的头发、被雨水打湿的鸟类羽绒、下过雨之后的蒲公英……

如此,便能明了。

借用一句北方方言来解释,干度足够低的白毫银针,白毫们得“支棱”起来才行!

《5》

干度越低的银针,干茶越脆弱。

吃油炸过后的薯片时,很多人偏爱那种轻薄清脆的口感。

高温油炸过后的薯片,炸的程度越深,口感就越脆。

并且,从超市里买回来的薯片,在刚撕开包装袋时,吃起来越脆。

若是放到第二天,再将其放入嘴巴里,那种极致酥脆的口感便不复存在。

而是潮了、绵了、变得略软。

茶叶也是如此,在干度越低的情况下,越是“不挠不屈”。

轻轻一碰便会碎掉,像瓷娃娃那样,特别脆弱。

和叶片狂放、潇洒不羁的秋寿眉不同。

白毫银针没有叶片,以芽为主。

在茶青采摘时可以清楚看到,芽头旁贴着小鱼叶,一旗一枪特征明显。

但这片原本紧贴芽头的小鱼叶,经萎凋、干燥后,往往容易“翘出来”。

很多不明真相的新茶友,会误以为这是叶片。

其实不然,这只是白毫银针芽头的“保护鞘”罢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叶子,而是呈现为“壳状”,两侧略微往内收。

不过话说来话,干度合格的银针里,这片翘出来的小鱼叶,很容易被分离、挤碎、碰碎。

尤其当你买入一罐银针,多次取茶,喝到最后快见底时。

剩在罐底的茶,大部分都是碎的。且在这里面,能发现不少破碎的小鱼叶。

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

若是说,从头到尾表现都特别“坚强”,没有半点破碎破损的白毫银针。

事出无常必有妖,反而不对劲!

《6》

含水量不达标的银针,芽头“蒂部”也有有所差别。

很多茶客在买茶时,会忽略这个细节。

所谓蒂部,就是采茶工们在掐下这颗芽头时的断口处。

像苹果蒂那样,在银针的芽头底部,会留下一小节小尾巴。

不过,在判断银针含水量时,蒂部能提供什么线索呢?

这里需要很细微的观察。

干度烘干达标的银针,蒂部表面是皱巴巴的,像是衰老的皮肤。

茎皮在烘干失去大量水分后,会自然皱缩。

反观部分,含水量较高的芽头,它们的蒂部因为还有不少水分,为其提供“丰盈感”。

所以,看上去是相对光滑,相对平整的。

打个比方,就像是夏天时吃樱桃。

新鲜的樱桃柄,是平滑的,颜色偏翠绿。

而放了几天后,脱去部分水分,它便会自然变皱、色泽变暗!

《7》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别。

茶与茶之间,亦有不同。

在买茶时,自测一款茶干度的方式,有很多。

只要足够细致分辨,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

那些随意烘干,含水量尚未达标的银针,便能快速分辨出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村姑陈自测银针干度时,钟爱使用一个窍门。

即,用指腹去触碰银针的尖端处。

干度极低的银针,芽尖像银针、像蜂尾。

轻轻抚上去,会有微微的扎手感。

而含水量高的银针,这种“针扎感”并不明显。

总而言之,细节决定成败。

当你熟练掌握这几招窍门后,再去买茶,能顺利避开不少劣质茶的雷!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