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民杨女士今年52岁,原本在杭州开店,因丈夫患重病、女儿也因疾四处医治,她只得将杭州的店面兑出,并将所得31万元“存”入自家附近的邮政储蓄银行备用。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再去存钱,她随口让银行工作人员帮她查一下余额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余额!这一惊非同小可,杨女士立即追问一个月前帮忙办理业务的两名工作人员,才知道自己的31万元“存款”变成了“保险”。 近日,杨女士向本报记者讲述了此次“存钱”的经历。 “6月18日,我去楼下的邮政储蓄存钱,当时工作人员告诉我正好有活动,定期五年是4.4的利息,而且还有赠品。那谁不想存个利息高的呀,最后我是分成两笔存的,想着如果用钱多,我就提26万那笔,如果用钱少,我就取5万这一笔。”杨女士说,她当时的想法是:即使存定期五年的,需要用时取出来,大不了按活期利息结算。 6月22日,工作人员再次让杨女士到银行去一趟,接受采访时,杨女士称“想不起什么理由”让她去的,“可当时我想的是,钱已经存到银行了,我心里有底”。22日,杨女士还挑选了赠品,赠送的都是冰箱、空调等大件,而杨女士认为是她存款比较多所以赠品价值比较高。“我家里前几年刚装修的,要这些东西也没用,当时跟他们商量能否折钱,她们说不行。” 存款后的第10天,工作人员再次让杨女士去银行,也再确定一下赠品。“当时她们给了我一个邮政储蓄的绿袋子,里面有两个保单,我真没看。”因为平时收到的各种宣传单子特别多,杨女士以为是银行推荐的宣传单。 一个月后,杨女士又去银行存钱,并随口让工作人员给查一下余额,结果得到的答复竟是“没有余额”。杨女士称当时自己脑袋就“炸”了,马上找到第一次存款时办理业务的两个工作人员,才得知自己存的是“银保”。“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银保就是保险”!那天,杨女士戴上老花镜再看存折,才发现了“20210618扣款”“20210622扣款”的字样,早在6月18日和22日,她的5万元和26万元已经被扣走。 至此,杨女士才开始回想“存款”当天的一些细节:有些内容需要在手机上操作,杨女士年龄大了摆弄不好手机,老花眼也看不好屏幕,都是让两名工作人员帮忙弄的。当时两人拿着手机去了银行外面一堵墙的墙外去操作,杨女士也提出了“为什么不在银行里面弄”,对方回答说外面信号好,杨女士也就没在意,她说:她们穿着一样的制服,都是银行的人,能出什么差? 在杨女士与银行交涉期间,两名工作人员坚称在办理手续时已明确告知买的是保险产品,但杨女士却称在整个“存款”过程中没听到过任何关于“保险”的介绍。杨女士说自己老花眼,存折上面关于扣款的小字她从来没发现过,她还一再重复一句话:“家里有病人,我把所有家产都买成了保险,难道我疯了吗?” 针对此事,本报记者也多次联系了邮政储蓄银行“唐山市南湖金地营业所”,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正面答复。(燕都融媒体特别报道小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