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杨振宁,西南联大学生,与爱因斯坦同事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9-24
1.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图片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履历卡。可以看到杨振宁是1938年12月入学,由化学系转到物理系。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战时,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学校图书馆存书不多,杂志往往过了一两年才收到;但就在那座图书馆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冬天,我们的教室又冷又透风,实验课时,我们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设备;但是,总的说来,课程都非常有系统,而且都有充分的准备,内容都极深入。”

2“学到了方法与方向”

图片

1948年的杨振宁风华正茂。与父亲一样,他也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杨振宁曾经多次说,他到芝加哥大学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一般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方法与方向”。所以他说“我是很幸运的”。

“[我于]1945年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我很快就发现这里学物理的空气与西南联大不一样。西南联大课教得都比较认真,包含的方向很广,常常比较深入而详细。美国教授主要做研究工作,上课不大认真。但很快我发现他们有很多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和实际问题比较接近,使我知道哪些问题可以有发展,并且学到一些思想方法。”

3.爱因斯坦的同事: “别人问我爱因斯坦跟我说了些什么,我竟讲不清楚。”

图片

图片
左:杨振宁的长子杨光诺与爱因斯坦,1954年摄于普林斯顿。杨振宁于1949年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当时杨振宁曾十分惋惜自己没有于爱因斯坦合影。右: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时期

“1949年秋天,我到了普林斯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只有约20位教授,都是知名学者。研究方向有数学、理论物理和历史。最有名的学者,当然是爱因斯坦。大家公认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物理学家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1949年爱因斯坦已经退休了,不过每天仍然到办公室去。我们年轻人不大愿意去攀谈,因为怕给他添麻烦。有一天,他叫助手来找我去跟他谈谈,因为他看到我和李政道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统计力学的。他在年轻时候做的工作有两个主要的方向:一个是电磁学,一个是统计力学。所以他一直对统计力学很有兴趣。他找我去谈了不少时候。爱因斯坦那时讲的英文夹了许多德国字。我不懂德文,而我去看他的时候又很紧张,所以我跟他谈完出来后,别人问我爱因斯坦跟我说了些什么,我竟讲不清楚。”

4. “父亲临别时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

图片

1957年,杨武之写给杨振宁夫妇的字。

1971年,“乒乓外交”以民间交往的形式,让中美关系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同年4月的一天,杨振宁在看报的时候,忽然在报纸上一处很不显眼的地方看到美国政府发布了一个告示,在原来美国公民不可任意去的国家中,把中国取消了。他心情大为振奋,立即决定抓住这个说不定瞬间又会失去的机会,回国探视。杨振宁为此行曾做了多年的准备,例如他在此前20多年中,绝对不与核武器研制的相关部门有任何瓜葛。

“1971年夏天我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那天乘法航自缅甸东飞,进入云南上空时,驾驶员说:'我们已进入中国领空!’当时我的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描述的。”

图片

周恩来与杨振宁,1971年8月4日摄于人民大会堂。这是杨振宁出国26年后首次返华,也是华裔科学家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受其影响,林家翘、任之恭、何炳棣等一大批学者于此后访华,从而促进了中美学术交流。
5. 这一愿望实现了。

图片

毛泽东与杨振宁,1973年7月17日摄于中南海。这是杨振宁第四次访问新中国。

图片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他那有名的书房里接见了杨振宁。左起:周恩来、周培源、毛泽东、杨振宁。

1973年7月12日,杨振宁第四次到北京访问,夫人杜致礼也陪他一起来了。这一次,他提出希望拜会毛泽东主席。这一愿望实现了。

“那天是由周培源先生陪我去中南海的。到了毛主席书房,周总理出来迎接我们,随后陪我们进去,把我介绍给毛主席。最初是周培源先生和我坐在毛主席两旁,由于我最初听不懂湖南话的成语,周总理就和周培源先生换了位置,靠近主席坐着,以便给我们解释。”

“主席造诣非常之深,对于我在1956年的研究还记得很清楚。不仅询问了宇称的守恒、非守恒的问题,而且问到了光子的性质和质子的可分与不可分性。”

6.为了写今天这个短短的讲词,我花了很多时间。”

图片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随即访美,当时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的杨振宁在欢迎仪式上发表了致辞。左起:杨振宁、何炳棣、邓小平,1979年1月30日摄于华盛顿。

“我们深深知道因为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文化,我们对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和了解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7. 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自此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图片

1999年5月,石溪分校为杨振宁举行了盛大的退休仪式,校长肯妮在仪式上宣布,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自此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82年,我60岁那一年,我认为自己有一很大的发现,也可以说很深的觉悟,即:生命是有限的。好像这种想法在我60岁以前从来没有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而今,我76岁了,在过去一年半中我与致礼经历了四次手术,所幸每一次手术都很顺利。但我知道:一个人逐渐老去时,他的哲学观点也必然会随之改变。于此,我想起大约一千一百年以前,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下的不朽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本世纪初,另一大作家朱自清,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把那两句诗改写成这样: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1999年5月,杨振宁在自己的退休研讨会上的发言

——以上内容节选自《杨振宁传》

延伸阅读


《杨振宁传》:走近中国科学巨擘的传奇人生;了解杨振宁先生人生历程、科学成就、思想轨迹、家国情怀的扛鼎之作

杨建邺 著
本书对天才少年杨振宁的描写,对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纽约州立大学等的求学和治学经历,对他在中美科学界的沟通以及归国后在科学界、教育界做出的贡献等,进行了翔实描述,对杨李之争、杨翁之恋等问题没有回避,并且给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杨振宁的地位一直被某些国人低估,本书非常有力地还原了杨振宁在世界物理学界乃至科学界的贡献。
图片


《晨曦集(增订版)》:了解杨振宁先生治学心迹、家国情怀、精神历程的重要著作

杨振宁、翁帆 编著
本书收录了杨振宁先生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大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兼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书中也收录了亲人、同事、友人、媒体人和学生所撰文章,对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和贡献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评述。

新版《晨曦集》增加了不少内容,其中有两篇非常有分量的文章:一是杨先生1971 年访问新中国后回到美国的演讲。杨先生是首位自美国访问新中国的华人科学家,他讲述了在新中国的所见所闻,眼里是新中国的各种好,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二是1971 年邓稼先先生给杨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邓先生告诉杨先生,中国原子弹除了开始时有苏联专家的一点帮助外,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杨先生见信一时难掩心中激动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