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的诗人、作家中从来不乏深耕者,也不乏“一夜成名”者,但是想要做到笔下的所有作品全部脍炙人口,相传百年,那就异常困难了,哪怕是唐代文坛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和有“诗圣”之称的杜甫也要望尘莫及。 但还是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就比较“特别”了,他在正史中没有个人的传记,甚至生平资料都少的可怜,可一生所作的6首诗篇却全部流传百世,堪称千古绝唱,那么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一、王之涣和他的《凉州词》1、“不起眼”的一个人 用大师章太炎的话说,六首诗篇中囊括了三个唐诗的“第一名”,其中《凉州词》为七绝第一名,《登鹳雀楼》为五绝第一名,《晏词》为“送别诗”体裁的第一名,没错,这位唐代诗人就是王之涣。 他的诗歌对后世文坛影响极大,以至于大家中的杜甫、王安石、苏轼、李清照等人的作品中,都能清楚的看到借鉴的影子,不过单独看王之涣,关于他的生平,目前可靠的也不过是一座墓志铭。 上面记载他幼时家里贫寒,后虽步入仕途,可最大也只是做到了一个芝麻大的县尉,唐代时文人墨客喜交友游历,王之涣亦是如此,不过他靠的不是自己的出身和官职,而是实打实的才华。 2、传世佳作——《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二首·其一》应该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毕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教科书上的必背古诗之一了,哪怕到了今日,教科书上的古诗词反复删减,这一首依旧被要求是小学生必背72首古诗中的前五首之一,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大慧认为,这也是王之涣诗歌的最高成就。 明代文学大家李攀龙认为,王昌龄笔下的《出塞》为七绝之最,而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却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音节十分高亢,哪怕是第一次品读,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极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黄河远上白云间”给人扑朔迷离的感觉,与李白名篇《将进酒》相辅相成。 整首诗歌的主题虽然是描写塞边将士们的艰苦生活,但在其中却刻画出了一位思念故土家人的将士形象,令人唏嘘不已,这就是诗歌体裁中典型的内涵隽永,铁血之中带有一丝柔情。 二、五绝与“送别诗”1、五绝第一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其实和《凉州词·其一》一样,都是我们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之一,根据记载,这首作品是王之涣在唐开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创作出来的,当时他39岁,职业是县衙里的一个普通主簿。 不过他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步步高升”,反而在官场内部的尔虞我诈中被诬陷,只好无奈的辞掉官职,返回家乡,39岁的年龄,即便是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已经是步入中年,在人均寿命40多岁的唐代,王之涣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 《登鹳雀楼》之所以被推崇为五绝第一,大慧认为是当之无愧的!最简单的证据是,后世的杜甫、王安石、苏轼都有模仿其句式结构的痕迹,甚至“登高作诗”也成为了一种风尚。 比如杜甫有《登高》传世,王安石有口口相传的《登飞来峰》,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一切的源头都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送别诗”的第一《晏词》 在王之涣传世的六首佳作中,有一半都可以归为“送别诗”的体裁,在唐代的时候,人们走亲访友是不送礼物的,如果一定要送,就会写首诗,这就是独特的“送别诗”之来源。 在王之涣笔下,《晏词》应该是传唱度和成就最高的一首“送别诗”,全诗通过“长堤春水”切入,描绘出了一幅千万细流穿过江田,汇入大海之中的绝美壮观景色,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内心中如同千万细流般的千万种愁思。 这首诗对后来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的影响应该很大,因为她直接把原诗的一句改头换面,用自己的特点指明,具象了王之涣的“愁思”,这就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的《武陵春》,大家不妨试着去品读一下。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诗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