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城的前世今生

 赶潮老兵 2021-09-25
图片

早期的邮电大楼

邮 电 大 楼

说到福州城,必然提起东街口。东街口位于福州城中心,是八一七路和东大街的交叉口,也是当年老福州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50 多年前,东街口十字路口有几座显眼的高大建筑:东南角是一座高达七八层的建筑,叫邮电大楼,是当时最高的地标性建筑;西南角是一座3 层大楼,当年福州城最大的百货商店就在这里;东北角有一座低矮的大平房,这是一座剧场,叫八一礼堂;西北角是一座楼房,这里曾经有过福州城的第一家“冰厅”和第一家“西餐厅”。

1949 年以后,福州城因为地处海防前线,面对台澎金马,始终处在战备状态,所以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建设。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整个福州没有一栋建筑超过5 层楼。20 世纪60 年代初,福建省的领导终于下定决心在东街口建造了一栋高大建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邮电大楼”。

从1960 年开始建造,到1964 年底竣工,历时4 载,造价500 万元。邮电大楼落成之后,已经有2000 多年历史的老福州城总算有一座“高楼大厦”了!邮电大楼落成时,福州的老百姓奔走相告,络绎不绝地来到邮电大楼宽敞明亮的厅堂里,感受现代化大楼给人们带来的新鲜感。

邮电大楼一共8 层,一层是营业大厅,对老百姓开放,人们来此邮寄信件和包裹,购买邮册和邮票。20 世纪60 年代集邮的人常来这里买“盖销邮票”,非常便宜,几角钱可以买几十张。1979年,本人曾在这里买了一张“猴票”。大楼的二三四五层是福建省和福州市邮政机关的办公场所,六七层据说当时被福州部队征用,一般人上不去。大楼7 层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一建筑,据说是一个瞭望塔,可以观察福州城的情况。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邮电大楼一直是福州城中最高建筑。改革开放后,高大建筑才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遍布福州城。

如今,已60 多岁高龄的邮电大楼依然屹立在东街口旁,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过往历史。

图片

五一广场

五 一 广 场

196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 周年,福州的于山南边出现了一个巨型广场,这就是——“五一广场”。

福州市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能够容纳几万人集会的大广场,没法召开规模宏大的大会。经过勘察和选址,最终确定将于山旁的一个体育场改造成大广场。

这个被改造的体育场可有来头。1000 多年前,这里曾是闽王王审知建的“月城”,明朝时这里成了“南校场”,当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数千部队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福州暴动也在于山打响,革命胜利后就在于山南麓广场召开庆祝大会。1929 年,在南校场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体育场,取名“福建省立福州公共体育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原有的体育场加以改造扩建,取名“福建省人民体育场”。由于这一地块原本就是一个广场,再加上交通便利、拆迁量小等原因,广场的地址就确定在这里。

经过福州市军民近一年的奋战,1969 年国庆前夕,广场终于落成,起名“五一广场”。广场呈长方形,约7 万平方米,据说整个广场铺设了10 万块水泥砖,号称每人站1 块,可以容纳10万人集会。广场的主席台非常宽大,主席台前的台阶成了观礼台。台上,10 米高的汉白玉“毛主席挥手”塑像高大挺拔,主席台后是一座白色建筑,取名“于山堂”。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群众大会减少,福州市就对五一广场进行绿化改造,挖掉很多水泥方砖,种了树,铺了草。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又在五一广场建了许多临时棚屋,租给商户成了自由贸易市场。20 世纪90 年代,又把自由市场拆了进行整修,建了音乐喷泉,一个崭新的五一广场出现在福州人眼前。

仓前山石厝教堂

20 世纪70 年代在福建省军区服役期间,我经常跑到仓前山东边的烟台山游览,就见杂草丛生的院落里有一个教堂。当年并不知道,这就是非常有名的“石厝教堂”。

石厝教堂1856 年由福州英国侨民集资筹建,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设计,于1862 年建成,起名圣约翰堂。因建筑以石砌筑,俗称“石厝教堂”。20 世纪50 年代后,教堂先是交给福建省军区使用,后由福州高级中学改为校办工厂。1966 年“文革”初期教堂关闭,1990 年起被海军部队用作印刷厂,2012 年完成修缮,2018 年公布“烟台山约翰堂”为文保单位。

石厝教堂为花岗石砌成的仿哥特式建筑,由蓝灰两色石块搭配砌成。教堂平面近似工字形,由教堂主厅、侧厅、门厅和圣坛等组成。西山墙有三个哥特式尖券窗,山墙顶设有小型八角形钟塔。塔顶高耸,上有十字架,“文革”期间被毁。东山墙外为突出半圆形圣坛,正门朝南,哥特式尖券门。

当年仓前山上还很荒凉,没有什么建筑,石厝教堂在山上显得非常高大突出。如今160 多年过去了,石厝教堂仍很结实牢固,只是没了人气。好在石厝教堂院子里的银杏树很多,每到秋天,银杏叶一片金黄,落叶时分,飘飘洒洒,满地金色,如同白居易《长恨歌》里“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的秋景。此时,许多摄影爱好者就会纷至沓来,将这美丽的秋意、秋韵“收入囊中”。

闽江“三县洲”

福建的母亲河闽江经福州洪山桥后向南,在上渡这里拐了一个大弯,然后向东经过仓山的万寿桥,一路奔向马尾海域。这就是著名的“闽江第一湾”。在这里,闽江变得非常宽阔,江面上有一个不到5 公顷的冲击沙洲,叫作“三县洲”。沙洲北面与台江苍霞洲的钓龙台相望,南面和仓山龙潭角隔岸相邻。

一个小小的沙洲,为何取名“三县洲”?1485 年5 月,闽江洪水泛滥成灾,沿江田园多被冲毁,上游的泥沙在此冲积成一沙洲。洪水退去,周边闽县、侯官县和怀安县三县的农民,竞相登洲插竿围地,引发械斗。三个县的县官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后由福州府判沙洲为三县共有,三县之界在此划定,定名为“三县洲”。1975 年,三县洲被福州仓山区辟为江心公园。2010 年,三县洲公路大桥横跨闽江,从三县洲上凌空而过。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我们还在福建省军区通信站当兵。每到夏天,连队都要组织到三县洲的闽江游泳训练。我们从上渡的塔子山走到闽江边的龙潭码头,然后乘小船上沙洲,在沙洲上开始游泳训练。有时,我们无线电连的连长会带着我们几个水性好的进行武装泅渡训练。我们穿着军装、戴着军帽,从江边下水,一路游向三县洲岛。

图片

欧冶池

欧 冶 池

欧冶池,小时候我们中山路后勤大院的孩子们都称其为“小池塘”或“河边”。20 世纪60 年代,这里成为军区后勤部营区时,大院很多孩子就住在欧冶池边的部队营房里。我们经常在欧冶池边钓鱼、捕虾、捉蜻蜓、扎蛤蟆,玩得不亦乐乎。但我们从来没有听说什么欧冶池,也不知道这个面积不大、普普通通的小池塘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欧冶池,又称剑池,位于冶山北麓。池中有泉眼,长年不断,四季不干涸。相传为春秋时期越王允常聘欧冶子铸剑之处,所以叫欧冶池。这一下把欧冶池的历史上溯2000 多年,与冶山的历史不相上下。

唐朝时这里出土有铜刀、刀环等遗物;宋朝在池边建了欧冶亭,并作《欧冶亭序》;元朝又在欧冶池边建了三皇庙和五龙亭;明弘治年间,欧冶池已严重淤塞,仅存半亩方塘了;清道光年间重新疏浚开挖,欧冶池面积扩充数倍;光绪年间立了一个欧冶子铸剑古迹碑。

1932 年,闽侯县名胜古迹保存会又疏浚了一次欧冶池,并修复了欧冶亭、凌云台、喜雨堂、剑池院等。这些建筑我们当年都没有见过,只见过欧冶池边有一些建筑的遗迹残存。池南岸靠近将军楼的东边有一个像“石舫”的遗迹留在那里,池西岸有十几根估计是“凌云台”残存的水泥柱子插在水中,当时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唯一一座破旧的方形建筑孤零零立在湖边,现在才知道叫欧冶亭。欧冶亭大门紧闭,亭内堆放了不知谁家烧火做饭的木柴。后来欧冶池边仅存的古建筑也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坍塌了。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欧冶池旁几株硕大无比的香樟树。老树树干几个人都抱不拢,树干倾斜,小孩子们可以跑步冲上去。还有几棵粗壮高大的豆子树(枞树),春天长满的豆子让小孩子们疯狂采摘,然后用来打“豆子枪”。

1982 年,福建省财政厅拨款重浚,池岸砌石,池内泉涌如潮;还在池北建剑光亭、石舫、池心亭等仿古建筑,池旁现尚存元代一方石碑。

2019 年,欧冶池北岸的冶山路修葺一新,“冶山春秋园”大石碑也在欧冶池旁立起。人们来此休闲游览,可以从冶山路进入欧冶池,然后顺着冶山北麓拾级而上,登上冶山的仁寿堂和观海亭遗址。

台江百货大楼

20 世纪50 年代到80 年代,福州有三大百货商店,它们分别是东街口百货大楼、旗汛口百货商店和台江百货大楼。东街口百货大楼是我经常逛的百货商店,旗汛口百货商店是我上实验小学每天穿行的地方,台江百货大楼是我当兵期间经常闲逛的场所。

台江百货大楼公司前身是官僚资本与私人资本联合经营的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1949 年10 月,福州市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的部分股份,后来改称公私合营国货公司。1953 年成立台江百货公司,是福州城南台江和仓山地区最大的综合百货商店。

我当时在省军区当兵,部队驻扎在上渡塔子山上。有事没事都想方设法请假走出部队营区到台江一带逛一逛,散散心,透透气。

解放大桥桥南的台江百货大楼是我们时常光顾之处。百货大楼一共2 层,楼下售卖食品日用品,楼上销售衣被鞋帽。我们当兵的一般都在一层楼逛逛,真正出手买东西的非常少,因为当时服役四年津贴才10 块钱。

我记得逛台江百货大楼最奢侈的一次消费,是送给我们连队一个退伍老兵金属香烟盒。这个香烟盒可不一般,铝制的,金黄色,能一次性装10 支烟。在打开盒盖取出香烟合上时,烟盒顶部的一个连体打火机会“咔嗒”一声点燃。这是当年的新产品“烟盒打火一体机”。一个烟盒整整花费4 块多钱,相当于我半个月的津贴。

1984 年4 月29 日,台江百货大楼里福建省第一家超级市场开业。人们纷至沓来,想一睹超级市场的风采。当年我也禁不住这一诱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商品放在架子上任人随意挑选的新鲜景象。

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离开仓山后,我就很少再光顾台江百货大楼了。

图片

改造前的人民影院

人 民 影 院

当年全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 人民影院”,福州也不例外。福州的人民影院、大众影院、东门影院、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台江影院、仓山电影院、西湖影剧院等组成了老城区影院网。其中人民影院的名气最大。

人民影院坐落在八一七北路东边的贤南路上,始建于194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肯定不叫“人民影院”,叫什么估计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当年贤南路很窄,影院坐北朝南,影院对面是电影院的广告栏,上面贴满花花绿绿的电影剧照。广告栏旁边是一个食品门市部,杂货一应俱全,看电影的小孩子喜欢买些糖果、蜜饯、爆米花。

人民影院与当年所有的电影院格局无异,都是大礼堂式布局,楼上楼下,硬木椅子,一次能坐满1000 人左右。影院平时放电影,偶尔用来演出。那年头国内电影制片厂屈指可数,每年拍摄公映的故事片仅几十部,所以电影院一般都是按照每一两个星期放一部新电影的节奏上映。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我在福州实验小学上学,学校的定点影院就是人民影院。一个月我们至少能够在人民影院看一次电影新片。记得去人民影院看电影都是周六下午,周六上午课前每个学生把看电影的6 分钱交给班主任,然后下午到学校统一集合整队前往影院。

实验小学在东街上,人民影院在我们学校西边。我们整队出校门往西,路过福州一中,然后经由省图书馆和省外贸公司大楼之间的一个向南的过道,整齐有序地进入电影院。

上中学后,无论是十九中还是三中,学校组织看电影都是在人民影院。从1963 年到1986 年,我在人民影院看了24 年的电影。从看第一部电影《蚕花姑娘》,到最后一部电影《摩羯星五号》,“文革”中看过印象最深的电影是《看不见的战线》。

2010 年,福州聚春园集团有限公司电影放映分公司投入资金,按照现代影城格局对人民影院进行重新装修,改名“聚春园明星影城”。影城以国内外著名电影节名称命名了4 个放映厅。其中“奥斯卡厅”最大,能够容纳300 多位观众,另外的“金棕榈厅”“百花厅”和“金鸡厅”各自都能容纳观众200 多人。

如今,与我相伴了20 多年的人民影院还好吗?

刊于《闽都文化》2021年第五期

微信编辑:林瑶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