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老人的现状:偷偷抹泪,有话却不敢说……

 昵称48966167 2021-09-2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住房、养老、育儿……好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年轻人的肩膀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种“圈养式养老”也悄然兴起。那么,这样的养老方式是怎么回事?

图片

01
芸芸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妈妈从此就带着芸芸兄妹俩,吃了数不完的苦才将这两个孩子拉扯成人。现在眼瞅着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芸芸妈这才放心地回了老家。
这让芸芸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孝顺的芸芸和老公商量后,将妈妈从老家接到了城里,想着在妈妈身边尽孝。为了能让妈妈安安心心地养老,芸芸夫妻俩从不让老人动手做事,每天吃饱睡好就行了。就连老人相帮女儿带带外孙的请求,都被芸芸以“太辛苦了”的借口给拒绝了。
图片
刚开始还好,可慢慢地芸芸发现,妈妈的兴趣越来越低,就连每天的胃口也是肉眼可见的下降。成天不是望着窗户发呆,就是躺到床上睡觉。完全没有刚来时那么精神。芸芸私底下问妈妈,是不是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受委屈了。老人却说:“你照顾我照顾得很好,可是你总让我这也不要干,那也不要干,我这干了一辈子了,突然停下来,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感觉自己像是个废物。”
芸芸这才明白,自己将妈妈“圈养”在家反而毁掉了妈妈的正常生活,这种自以为孝顺的行为,其实才是“假孝顺”。
02
王大爷的老伴今年因病离世,这给了老头子很大的打击。一向身体硬朗的王大爷在独居后,因为心里的难受和生活的不便,日子便愈发难过起来。
王大爷的儿子非常的孝顺,几次想把父亲接到家里一起生活,可王大爷怕给孩子添麻烦,总是架不住大家的规劝,王大爷便搬到了儿子家里。
图片
可是住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大爷更闹心了。倒不是儿子儿媳不孝顺,相反,两口子对王大爷可谓是有求必应,那王大爷究竟在闹心什么呢?
原来,儿子儿媳工作都非常忙,王大爷每天只能自己在家,想下楼溜溜弯又人生地不熟,怕走丢了给孩子添麻烦,只能呆在家把电视翻来覆去的看。
有次,王大爷实在是太过烦心,就想着出门溜达,没想到自己真的迷路了,完全找不到回家的路,等到自己摸索着到家时已经很晚了,儿子知道后便有些后怕的说了王大爷两句。
这一来二去,王大爷仿佛被一道无形的障碍困在了家里,但王大爷又不好意思跟孩子说。毕竟儿子儿媳每天回家都是满脸疲惫,物质上也半点不亏待自己,所以王大爷这位老人只能委屈往肚子里咽真是有苦说不出,但他的哭闹年轻子女却难以察觉。
图片

忽视了父母的真正需要

儿女对“享福”有误解
儿女们总觉得,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年老时最需要的就是休息。因此对于儿女们来说,每天在家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不要为其他事情操心就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可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理解中的享福更多的是要享受晚年生活,照顾照顾孙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感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需要的关爱而不是金钱
随着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父母会越来越依靠孩子,相比较于金钱或者其他物质上的帮助,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俗话说的“老小孩”,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而孩子不让父母动手工作,甚至是因为担心父母安全,仅仅让父母在家里这个一亩三分地的环境中生活,每天看到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父母和坐监狱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孝顺比啃老还让父母感到痛苦。
图片

怎么做才算得上是“真孝顺”?

尊重老人自己的想法,多陪伴才是硬道理
有一首老歌叫做《常回家看看》,很能反映出大多数老人的心声。
人到晚年,其实已经不再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尽最大努力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关怀,多陪伴,多交流,才能满足他们当下的需求。
所以,孩子们不要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在老人身上。还是要多陪伴老人,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开心。
帮助老人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年轻人们工作繁忙的问题确实不好解决,所以老人们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老人都会有惶恐的感觉,拒绝接受新事物,家人要多关心他们。
孩子们要把父母曾经对自己的耐心报答给父母,带着他们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一个新的技能,丰富晚年生活。比如养花、养鱼、欣赏音乐、集邮、绘画、写回忆录等。这些爱好能使静与动很好的结合,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可陶冶性情。

图片

多帮助他们融入周围的新环境
人是群居动物,是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所以,孩子们可以带着老人到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或者多去楼下转转,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环境。
最后,祝愿每一个老人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