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务上“心” 民生更“爽” —— 兴和县“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纪实

 学而2017 2021-09-26

“老旧小区改造、雨水管网改造、关爱残疾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应急保障体系......”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践组在表格上记录着一条条已经梳理完的民生热点问题。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和县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聚焦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访百村、进千户,深入基层群众、生产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眼睛发现问题,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问题清单变成项目清单,让老百姓一件件“烦心事”变成“开心事”“暖心事”。

突出问题导向,项目征集有广度、有深度

“窗外的臭水沟不见了,心情也舒畅了,打开窗户再也不怕苍蝇蚊子了,连睡觉都格外香了。”兴和县赛乌素镇段家村村民杨大姐笑呵呵地说道。

了解群众急难愁盼,解决群众所求所需。兴和县赛乌素镇在履职中发现位于段家村街道一条引水渠中堆积大量垃圾和污水。赛乌素镇党委书记马宁介绍,我们在现场查看时,就有居民向我们反映该水渠常年无人管理,不仅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水渠,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还存在被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一年四季被恶臭包围,使周边40余户住户苦不堪言。

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村委会、乡镇等部门充分征询民意,召开居民座谈会后,赛乌素镇党委副书记、政府代镇长李镇多次到现场指导,与镇干部、村干部共同商讨具体改造工作。在县委、政府大力指导以及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59万元,将该条水沟内的污泥、积水进行了清理,同时疏通了渠道,并做好水泥盖板,将其铺至与路面齐平。

面对百姓的诉求,用情用心将这些“关键小事”作为“民生大事”。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和县通过代表委员、信访渠道、走访排摸、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方式广泛了解群众诉求,深化细化问题清单,先后向社会公布了两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涵盖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生态宜居美丽城区、群众需求改善民生、简政放权优质高效、基层善治法制建设等多个方面。今年以来,兴和县对老城区实施集中供热及管网建设项目。新建2.5MPa(兆帕)供热输送干线3公里、新建1.6MPa供热管线8.8公里;新建隔压站1座、加压站14座;总热负荷为97MW。项目实施后,可接通7座加压站,预计12月底全县城内将覆盖面积可达85万平方米,老城区供热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慰问一线职工、疏通暖气、清理垃圾、修建车棚、维修房屋……这一桩桩、一件件好事实事的持续推进,犹如一座座“连心桥”,滋润着党员干部群众的心坎,也大大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注重需求导向,为民服务有温度、有力度

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党史教育开展以来,兴和县广大党员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全县17个党委,38个党组,县直科局以及驻县中小学共82个党组党员干部职工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认领清单,实现“点对点”精准对接,将一份份“问题清单”转化为办实事的“项目清单”,确保细处着力、落地见效,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开展“我是政协委员我帮你”微心愿认领活动。(摄影:钟真君)

兴和县通过在各村委会、社区设立“我帮你·心愿墙”平台,通过走访排摸,以低保户、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张贴征集公告等方式,广泛征集具体、实在、易于落实的“微心愿”。通过“心愿墙”张贴、新媒体平台宣传,扩大“微心愿”认领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并引导在职党员干部根据自身专业特长、能力水平及工作职责,主动自愿认领“微心愿”。

从上到下加大办事力度,办好民生“微幸福”,送给百姓“小确幸”。围绕群众身边事,兴和县注重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目前,累计梳理了4800余个群众微心愿,各级党员干部认领圆梦微心愿4760余个,兑现率达99.16%以上,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着力当下,化解近忧;久久为功,消除远虑。兴和县在推进办实事过程中,还力求建立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常态化抓好抓实民生实事,让幸福更有质感、发展更有温度。

追求效果导向,推动办实事活动常态长效

“在这里打工,一年到头都有活干,还能照顾到家里,每个月都能赚到4000多块钱,年纪大了,去外面很不方便,非常感谢村里发展新引进玉米烘干、压片加工厂项目,给我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村民姚占海如是说。

时下,走进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大五号村各种农产品纷纷成熟走向市场,金灿灿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放眼望去,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年以来,民族团结乡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进玉米烘干、压片加工厂项目,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由乌兰察布市金丰公社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民族团结乡大五号村建设运营。项目占地及储存用地共90多亩,建设玉米烘干、压片2条生产线,分别对玉米颗粒进行烘干存储和二次压片处理,可年产3.6万吨烘干玉米,7.2万吨玉米压片饲料。目前,生产线已完工投产,对200吨玉米进行试加工,产品全部售罄。

目前正值秋收季节,开始正式投入生产。今年,该项目已带动大五号村培育2万亩玉米种植基地,预计生产1500万公斤玉米压片,年收益200万左右,该项目带动增加就业岗位20个,约60户132人通过该项目种植玉米受益并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大五号村、友谊村和兴胜村以资金托管的方式加入该项目,年底利息分红将给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经济发展。

工作人员与前来办事群众耐心交谈。(摄影:王威乂)

同时,兴和县以改进政务管理方式、优化营商环境,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效,推行“县领导坐班制”,促使各级领导及时了解办事群众的诉求,在实际操作中找准办事流程优化点,提升政务运行效率,创优政务服务环境,切实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各单位经过征求梳理汇总,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共267条,现已完结180条,办结率达到64.7%,正在办理的实事数量87件。其中县级层面“我为群众办实事”32条,乡镇“我为群众办实事”76条,县级各单位“我为群众办实事”166条。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和县坚持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着力点,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一线实践、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积极进行成果转化,深入村组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学促干,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持续用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党有号召、我有行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兴和大地上,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蓬勃展开,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事正得到解决。新时代的兴和县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形成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在建设现代化新兴和的新征程上努力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委宣传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