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绍伟 | 法古师心 大味必淡 —— 戴明贤先生的篆刻艺术

 攸州刀郎 2021-09-26
黔艺空间
黔艺空间由中国美术学院学生联合创办,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集艺术名家工作室、书画图文、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为一体,打造专业的艺术共享平台。
30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靜水流深

图片

图片

戴明贤,贵州安顺人,一九三五年生。一九五六年起先后做过内刊编辑、电台编辑、中学教师、剧团编剧、文学月刊编辑和文学、书法创作。出版作品《戴明贤贵州系列》《适斋小品》《适斋杂写》;散文集《残荷》《采蕨集》《掬艺录》《石城引》《艺坛耆旧》,小说《岔河涨水》《花溅泪》《九疑烟尘》《走进云里去》;书法《黑白记》《自适其适》《戴明贤书印集》等;戏剧影视《毕升》《双婚疑案》《燕楼惊豹》《水寨龙珠》等。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阳市文联副主席、贵阳书画院院长、《花溪》文学月刊副主编及省、市政协委员等职务。






法古师心      大味必淡
——戴明贤先生的篆刻艺术
文  |  董绍伟
图片

戴明贤先生是有影响的散文家和书法、篆刻家。明贤先生的篆刻呈现出一种浑厚朴茂,雍容大度的气象,得真醇清刚之美。闲窗静坐,细读其印,真如品陈年之佳酿,醇厚甘美,回味悠长。

戴明贤先生自幼就对篆刻艺术的理解有着一种近乎天性般的敏感,甚至于很早就从木刻艺术中的“黑白关系”中,参悟到了篆刻艺术的玄机正在于“分朱布白“的矛盾与统一、变化与和谐的辩证关系。

图片

1971年的秋天,被下放到贵州乌蒙大山深处大方县百纳中学的戴明贤先生,因一个偶然的机缘,从友人处借得《齐白石印谱》一部,兴奋之余,用毛笔和拷贝纸笔拓勾摹了书中的全部三百余印,并记下了下面的一段文字:“忽得此集,真如空谷足音,乃握管濡墨而拓之,面壁伏案······历数月而尽拓该集三百馀印。目力为之剧损,犹自谓纤毫不爽而沾沾自得”,喜悦之情,洋溢笔端。笔拓之余,先生做七言长诗《读齐白石印谱》以记其事,“湘潭老子画羽虫,蝉翼虾甲有无中。复濡大笔染花草,牡丹欲语叶凌风。其物置侧反若死,花逊气韵虫逊雄。能事兼善持铁笔,一抉云开虹霓慄。刀锋猛鸷如干将,造势黄河东去疾。白文深邃百尺潭,酣畅淋漓百怪蟠。朱字峥嵘龙骨似,嶙峋驳荦色斑斓。硕石巨制尤瑰伟,大气磅礴神魄完。饥鹰掠日奔霆吼,渴龙掀髯沧海寒。纤毫无憾有双璧,雄视百代镇艺坛(指《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及《人长寿》二巨印)。翁许秦汉曰“不蠢”,破石披沙得其本。遍学古人通古法,脱略蹊径汨畦畛。艺事出新须溯源,复以我心运我刄。若皆以古为雷池,岂唯无印世且泯!迹翁所诣在能变,断金截玉开生面。微觉骏利少浑涵,犷悍之气略可辩。并世缶庐与槐堂(吴昌硕、陈师曾),渊穆精醇信各擅。宁关才力并师承?总缘胸次多书卷。非敢信口论甲乙,期于取舍得明辨。百年巨匠代有人,散绮流霞满区甸。仰前贤兮师吾心,艺事常青天行健。”洋洋洒洒三百馀字,充满了倾倒与赞叹。

图片

在系统地研究了齐白石的篆刻之后,明贤先生的篆刻反而完全没有“齐派”的痕迹,只是在线条上显得愈加灵动、愈加润泽,气局更加阔达。“学遍古人易古法,脱略蹊径汨畦畛,极知创新学有源,始以我心运我刃。”我以为,白石老人对明贤先生的影响,更多的是其豪气与胆识和我以我心运我刃的创作态度,而绝不仅仅在于齐白石印章惊心动魄的外貌。

白石老人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明贤先生在对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学习中,浓缩出了“法古师心”四字真言,并以此作为了他一生学习书法篆刻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

图片

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古,当观于其变。”“与古为徒”,绝非只学得古人面目,更重要的是学其思想,观其流变,如此方可探得古人心法,此正所谓“法古师心”,溯本探源之意。正所谓善学者学其法,不善学者得其貌,书画如此,刻印亦如此。

在大约一九七二年前后,明贤先生开始重拾书法篆刻艺术,临摹汉印,学习吴昌硕、齐白石。明贤先生“全力以赴,苦是苦些,进步也明显。想起来,这个癸丑春节于我有殊惠。”汉印的平正、缶翁(吴昌硕)的浑厚、白石老人的爽利,对明贤先生的篆刻艺术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结篆平实端朴,并有意识地融入浙派切刀法,以满足其表现笔意的需要,用刀平正而沉稳,如“南甫”、“冯济夔印”、“杨文进”等印可称为此时期之代表。

图片

在学习汉印、吴昌硕、齐白石而外,陈师曾篆刻对戴明贤先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视。陈师曾师法缶翁吴昌硕,绘画、篆刻均有极高的成就,其篆刻朴茂醇和,风格不同于乃师。明贤先生由陈恒安先生处得观贵州省博物馆所藏陈师曾《染仓室印存》,并从中领会了风格与师承,学养与气韵的关系。

一方印章的完成,无论篆法、章法还是刀法,均是服务于整个印面的,要熔铸古今,成自己面目,方为个中高手。纵观明贤先生的篆刻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兼容并蓄,对传统的成功“改造和重组”。在明贤先生篆刻风格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铸印的端重、凿印的自在、急就印的天真、邓石如的雍容、吴昌硕的浑厚雄浑、黄牧甫的安详与劲健、齐白石的痛快、陈师曾的醇和、来楚生乱头粗服,但又绝不是其中单纯的某一家风格。

图片

通学各家,而又能入能出,不为前人所束缚,不为门派所左右。是“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来回望传统,重加拾取。”“既渊源有自,又别开生面,较好地熔冶古今,铸成自家个性,变化无端,错综统一,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是为上品”,是“煮百家米成一锅粥”的艺术学习过程。

不拘于门派之见,“向古人问法度,转益多师”,博涉兼优,对传统的深入学习和对时风的关注,使其治印能得之“博”;强调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以求“作品能近乎书境与诗境之融谐”,“向己心求意趣,返朴归真”,又使其印能得之“雅”。我以为,用“博”、“雅”二字概括先生的印作应该是十分恰当的。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是戴明贤先生篆刻艺术的高峰时期,他不断从秦汉印和前辈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同时创作出了大量佳作。

“陈氏”朱文印,其疏密之对比,虚实之生发,实从白石老人化出,而变凌厉为厚重,以冲刀为主,一任自然,虽极具巧思之作,而能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当真是“巧形而厚味,新貌而古趣”。

图片

白文印“人贵适意”,以调控刀法的入石角度来控制线的力度,整个印面线条或流畅或凝涩,变化多端,使得平正的布局陡起波澜,苍茫之气象油然而生。

单字印是篆刻中极难处理的,明贤先生所治“朴”字朱文印,以白文法而刻朱文印,结体左疏右密,右半边更是匠心独运以线条的粗细变化营造虚实,用刀则或轻浅或凝重,或留或疾,看似不经意,而于乱头粗服中尽显质朴天然之气象。先生治印,认为章法、篆法、刀法三要素,缺一不可,而又尤以章法为最,朱白关系,为刻印的核心所在,“须求有对比而能合谐、有冲突而能统一、有奇兀而能稳定”,方为印之佳者。

图片

 “不惊”白文印,二字上下排列,均以极平正的结体安排,“惊”字以大量紧密的平行线条加上满白文的处理方式,停匀而不板滞,于平正之中营造出强悍的视觉压力,“不”字位于“惊”字之上,用常态结篆,不刻意变化,以自然闲适之态,轻松消解了“惊”字的紧张,大有身处惊心动魄处而不为所动的从容。

“良知”、“王雪岑印”、“萼华之印”、“风遇箫”、“家华”等印,用刀圆转,线条厚重而直拙,神在秦汉之间,而这些白文印中对边线的处理,更是借鉴封泥及来楚生法,用刀刚健,笔断意连,细而不弱,与印面浑然天成。

图片

“归于朴”、“泥古师心”、“水落石出”、“梵净佛光”、“山之民”、“寄情”、“倒毛鸡”等朱文印,线条变幻多端,结体随形变化,虽无边而神完气足,奇而不怪、委屈而不忸怩、古拙而不做作,显得奇崛大气,绚丽多姿。

 “甘为孺子牛”、 “大味必淡”、“马得” “渐近自然” “不耐绳墨”、“文蒙”、“何大堪”、“维义画印”、 “华夏探秘”等印,又显现出风格由灿烂而渐入平和的迹象,表现一种归乎平淡的闲适之情和清远恬淡的气象。白文“维义画印”以汉印法而用刀不求浑厚反求爽利,有宝刀截玉之感,若非对汉印有精深之理解,实难为之。“大味必淡”、“马得”二印更是藏锋敛锷,而又得清刚朴茂之态。

图片

“三星智力快车”和“假日影院”二印或许可算是戴明贤先生的“封刀之作“吧。这是先生应中央电视台之邀,所刻制的栏目名称,一为中学生智力抢答的知识型节目,一为假日电影专场。所刻二印皆为朱文,印面一紧一松,一繁一简,相映成趣,且在章法和用刀上与二印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堪称佳构。

“三星智力快车“一印,以圆线条为主,线条厚重,圆中寓方,盘旋交错,茂密层叠,用刀稳健沉着,整个印面给人以一种紧张感,而'智'字'曰'的中间一笔,却与众不同地以浅刀披削而成,于不经意中,给全印的紧张中带来一丝轻松,一点俏皮。

图片

“假日影院”一印,与'三星智力快车'的紧张截然不同,简洁明快的结体而造成的线与线之间的距离感,使全印给人以轻松闲适的感觉,在用刀上则以轻松的披削为主,一任自然、若不经意的行刀,使线条轻快活泼,在方寸之间营造出了一派假日的休闲气象。 

戴明贤先生治印在强调篆法和章法的同时极强调线条的质感。正如他在《书法:艺术世界的独行客》一文中所说:“一条线造出空间,更造出了节奏和旋律......”,对线条质感和旋律的追求,使我们感受到明贤先生篆刻线条中融入的草书意味。刀法之于印犹如笔法之于书,对于一位篆刻家而言,刀法营造的正是其中的气象。

图片

篆刻的精微之处,非要有与篆法相合的刀法方能尽情展现。明贤先生刻印以冲刀配以小切刀,使其篆刻线条看似平实,实则力蕴其中,寓巧于拙,若有意若无意,于平正中见浑厚之功,平和处寓绵绵之劲,在方寸之间营造出空间,营造出节奏和旋律,同时也展现出其性情和神采,当真是印如其人。 

求变而不求怪,求拙而不求野,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明贤先生的篆刻作品表现出一种归乎平淡的闲适之情和清远恬淡的气象。

图片

篆法上注意印文中每一字中心线的位置,使得单字的稳定、字与字之间的错落与整个印的均衡加上对线条的锤炼,构成了戴明贤先生篆刻语言的技法主体,刀法则浑厚苍古,毫无狂怪怒张之姿,藏锋敛锷,不斤斤计较刀法的准确和线条的均匀,整体布局恬淡雍容,浑然天成,正所谓“不著声色,寂然渊然,不可涯シ矣,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正是顺此脉络,戴明贤先生最终为我们化育出了质朴、大气、醇厚、平和的戴氏篆刻风范。

明贤先生常说,书法作品的内容是先决的,其艺术魅力的精髓就是传统美学中的“韵味”、“神采”和“生气”,一如人的“灵魂”和“生命”。“淡泊”、 “不惊”、 “不耐绳墨”、 “忘乎其形”、“人贵适意”、 “渐近自然”、“归于朴”、 “朴”、“朴耳”、 “师心”、“法古师心”、 “大味必淡”等,这些先生最喜欢、最常用篆刻作品作品正映射出了戴明贤先生的心迹。

图片

“绝去形容,独标真素,此诗家最上一层”,这是古人论诗之句,诗如此,印亦如此。我一直觉得戴明贤先生的篆刻初看平平,不引人注目,而当你细细品读,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正如欧阳修所说“力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观明贤先生的印章,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息心静气,乃得浑厚”,“用尽神通,不及自然之妙”的艺术魅力。

要说戴明贤先生篆刻所带给我的感受,我更愿意借用钱理群先生的一段话来评述:那是来自“生活与生命本身的“元气”,但仍不追求淋漓状态,而几近于“不放不收,亦放亦收,不平不奇,亦放亦奇,不庄不谐,亦庄亦谐,不俗不雅,亦俗亦雅”的境界。先生的篆刻艺术,一如其散淡、洒脱的生活和看惯宠辱哀荣的神定气闲的风姿。

(董绍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兼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芙峰印社社长,贵州致公书画院院长,安顺学院教授。)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杭州木鸟文化
来   源
艺术综合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黔艺空间由中国美术学院学生联合创办,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教育、艺考动态、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文房四宝、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