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人读论语 11 | 道不轻传

 周氏纵横 2021-09-26

道不轻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人这么翻译这段话,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这算得上是不错的翻译,但文中对“父”与“道”的理解我不太赞同。假如把“父”理解为包括“师傅”在内的父亲,古人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那么对“道”的理解和传承,自然有不同的体会。

也有人用否定的态度看孔子这段话,主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三年都不能改变父之道呢?”“难道不改父之道才算是孝?”

与人辩论不是我所擅长的,但我想用中医的眼光来分析“道”,尤其是“医道”。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他是清代吴中三名医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后代推为清代温病学派的代表。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叶桂不仅谦逊,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他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从十二岁到十八岁,叶桂先后拜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所以后人称其“师门深广”。叶桂自小就“神悟绝人”,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而且能够融会贯通,因此他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叶桂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对于妇科、儿科、骨科等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但是对于继承人,叶桂非常严格,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他是“固无日不读书也”,所以他对于希望学习中医的子孙和徒弟要求非常严格。他在临死前告诫子孙:“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历史上的名医多是有道的中医人,他们都有非同小可的人生经历,自然他们对“道”有深刻的体会。他们清楚“道”乃公器,医学之“道”需要“医术”来弘扬,但他们对“道”的传承者要求非常高

金元中医四大家的李东垣,他为了学医,不惜千金拜河北名医张元素为师,学成之后不辱师门,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他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李东垣的晚年,学问尽传罗天益。他曾经问罗天益一个问题:“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为了能够让罗天益专心地学习,李东垣拿出了“白金二十两”解决他的后顾之忧。李东垣说:“我知道你家里生活困难,我怕你动摇学习医学的信心,半途而废,现在这些钱给你拿回家去养活家人”。罗天益极力推辞,李东垣斩钉截铁地说:“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医术最能弘“道”,自古以来一直强调“道”不轻传,因为无“道”之术是危险的。“道”是不会变的,它无古无今,但弘“道”之术则常常在变。

“道”不轻传,唯有带着一颗仁心、勇猛精进之心的中医人得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