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巷其家山:耕读传家勤为径

 丰城文旅 2021-09-26

其家山是一个位于张巷集镇东一里许,是一个不足百户、350余人的小村庄。由于集镇建设向外辐射,村庄基本与集镇连成一体。

还是在三年前,走访到其家山时,马上就被村庄古朴的形象吸引住:村前一眼长条形池塘,形似鲤鱼,称作“鲤鱼塘”。沿塘岸是花岗岩条条铺成的石埠。整个村庄围绕鲤鱼塘,呈弯月状布局。从东往西依次排布着七个门头,每个门头对应着一条石巷,里侧有一条横巷贯穿全村,这样的布局被称作“七门八巷”。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其家山的老门塘、老宅、老门头、老石巷保留较为完整,浮华盛世中,依旧保留着一份古韵,却也十分难得。

其家山最早叫做上泽徐家,又叫张巷上泽。上泽是集镇东部一些村庄的统称,古称“上泽里”,大约相当于一个村委会的规模,上泽徐家只是其中之一,因村民姓徐,故改称徐家山。后来,因有罗姓迁入,为避免纠纷,且“徐”“齐”同音,遂改徐家山为“其家山”。徐姓与罗姓平安相处,已是数百年之久。

其家山徐姓,系由南兰村迁徙而来。唐明宗长兴壬辰年即公元932年(一说宋开宝戊辰年即公元968年),丰城徐姓始祖徐韬四世孙邠(銶)公由觉溪(即角陂,今潘桥水库内)迁徙至南兰。传至十三世,有仲谋、仲洪二公,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仲谋徙居黄台,仲洪徙居上泽庄(即今其家山)。也有谱志记载,仲洪迁徙至上泽庄的时间为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无论何种说法,上泽庄其家山徐姓开基的时间都已是九百余年的历史。

从南兰《徐氏銶公族谱》(銶公支下合修)中,很难看到上泽徐姓的达官显宦,这与丰城徐姓簪缨蝉联、显达辈出的人文景象很不符。于是就有人说是此地的风水不好,乾隆四十四年南兰銶公支下重修族谱,31世孙徐之汉(字云昭)在《张巷支序》中感慨地说:“独张巷上泽基址浅薄,仅明永乐年间出一岁贡。逾此,唯耕读传家,输国课已耳。”大意是说,只有张巷上泽这个地方风水不好,仅仅在明代永乐年间出过一位岁贡(州府县每年推荐到国子监深造的老生员,也就是老秀才)。除此之外,村里人只是在家里种田读书,按时交纳皇粮国税而已。

巧的是,在其家山的徐氏宗祠里,恰好有一块近些年仿制的“进士”牌匾,它的主人便是前文提到的明代永乐年间的岁贡徐尚玉。从谱牒上的记载上看,徐尚玉乃是一位满腹经纶、颇有风骨却又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徐尚玉,本名文斌,字尚玉,号朴园,从小聪明伶俐,才气外露。弱冠(20岁)时补为弟子员,每次考试的成绩都非常优异,深得阅卷先生的赏识。但是,徐尚玉性格古怪,自视清高,不善于表现自己讨好先生,每天只是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之事。所写的文章也是秉持本性,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喜欢写官样文章。他认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摒弃追求名利富贵的想法,要专心致志钻研圣贤之道。比如读《论语》就要像看到孔子一样,读《孟子》就要像见到孟子一样,这才是读书的真谛。徐尚玉的文章思路开阔,立意高远,颇有韩(愈)苏(轼)的气势。可惜这样的人才被挡在了科举的大门之外,最终只得到一个贡生的身份,了解他的人无不感到痛惜。

虽然只是个老秀才,但是其家山人却以徐尚玉为荣,不仅在祠堂里为他立“进士”牌位,还在村前的一个巷口立了一块“仪形山立”的匾额。“仪形山立”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僚之作》诗中“仪形见山立,文字动星光”的句子,意思是说,对徐尚玉的仰慕就像仰望挺立的大山,他的文学造诣和文学作品非常有价值,像星辰一样照耀夜空流传不衰。可惜族谱中没有更多关于徐尚玉的记载,更没有留下他的任何作品。

大约在进入清朝之后,其家山徐姓转弯思维,不再死读圣贤书,而是走出家门,远赴湘滇一带,从事经营贸易方面的生计。比如前面那位在谱序中大发感慨的徐之汉,从小读书识字,天资颖异。因为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便改弦易张,外出从商。先是到余干、万年等地,因为生意不景气,便又辗转到了湖南益阳,总算找到了商机,赚了不少钱,成为村里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之一。

徐之汉未必是村里最早到益阳经商的,但他的成功却让村里很多人都心动起来,经常是成群结伙前往益阳。徐之熥(字必达),因为家境贫寒,性格淳朴忠厚,长大后跟人外出到湖南益阳学做生意,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自己开了一家油榨作坊,因为为人本分,童叟无欺,加上价格低廉,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最终还是赚了不少钱,回家买田地建豪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徐学海(字广达)和徐之熥的经历类似,从小就跟人到贵州一带学徒,因为遇到苗民叛乱,匆匆逃回家,后来也去了湖南益阳开油榨作坊,诚实守信,义字当头,生意倒也红红火火。

另一位叫徐学武(字耀文)的,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族人对他都非常器重,认为他只要好好读书,将来必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无奈做生意的父亲去世,没有了读书的条件,只好放弃读书科举的念头,前往湖南益阳,接了父亲的班,经营了油榨作坊生意。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徐学武已是腰缠万贯,回到家乡仍然不肯坐享其成,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徐学武平时日子过得很俭朴,但是遇到有困难的乡亲,则非常大方地周济他们,这正是古代乡贤的朴素胸怀。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努力可以带来希望。虽然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徐学武曾说:“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余。”就是说哪怕收成再不好,种三年田总有一年能吃饱;只要一直努力坚持下去,家里就一定会有盈余。这也许便是先贤们给现代人的启示。

资料来源:南兰《徐氏銶公族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