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却没有真正的改变?

 新用户49272060 2021-09-27

你好!我是苏康。

有些人读几本书就有了改变,而另一些人读了大量的书籍却丝毫没有变化。

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却没有真正的改变?

1、读了没有能理解,理解了却又用不了。

我们读过很多书看似好像都能理解,但怎么想就是不知道该用到什么地方上。

2、书太多了,不知道读什么

(1) 今天这个人说要有经济思维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你就跑去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2) 明天那个人说其实具备产品思维才是最重要,要把自己当做产品一样,不断地迭代自己,你就买个关于产品思维书籍去看。

(3) 后天又有人说什么知识管理、精力管理,掌握微习惯等才是关键,你又去找这类书籍去看。

我们又要思考到底什么是最关键的?

你会发现自己读的很多书都不是非常清晰的,有脉络以及稳定的,而且你读了以后还不能理解,关键是理解了居然还是不知道怎么提取出来。

所以,其实读书对于人的改变是有限的。

文章图片1

那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这个现状呢?

我们首先了解学习之难的问题。

1、合上就忘,真正生活用不上。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无论是读书、听书、还是听别人讲书等学习方式,经常是听的时候,看的时候都是颅内高潮。

可是一旦把书籍合上你就忘记了,回到真实生活中,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只是会说:好像我听过这个知识。

2、满脑子都是出租车知识,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个关于爱因斯坦和司机的故事

爱因斯坦经常去各地讲相对论,所以他需要一个司机接送。

有一天司机向疲于奔命的爱因斯坦提建议:“您实在太辛苦了,也一定讲烦了,您的演讲内容我都可以背下来了,我想下次演讲时让我穿着您的衣服,让我来代您演讲直到被发现为止,可以吗?”

“妙啊,反正那里认得我的人也不多。”同样富于风趣的爱因斯坦回答道。

此后的那场演讲,穿着爱因斯坦衣服的司机对于相对论的解说没有任何差错,他把爱因斯坦的表情和动作也模仿的惟妙惟肖。

爱因斯坦则打扮成司机,坐在台下认真听讲。

然而,就在演讲即将结束,穿着爱因斯坦衣服的司机准备下台时,一件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

一位先生站起来,像发连珠炮似的提出了许多问题。

真的爱因斯坦静坐在会场的角落,心中吃惊不小,但他表情上还是若无其事。

假的爱因斯坦却轻松地对那位先生说:“你的这些问题很简单,连我的司机都能回答...”

于是,真正的爱因斯坦走上讲台,并迅速地对问题作了说明。

通过这样的故事,你就能很清楚的明白什么是糟糕的知识。

如果你像司机一样,你只会转述知识,而不会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那么这样的知识就会是出租车知识,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3、想写东西,鸡零狗碎,调不出来。

可能很多人可以说出很多知识,也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是你让他去写点什么,好像都写不好,让他讲解一些什么,好像又讲的鸡零狗碎。

问题在于太多的信息在脑中是没有产生真正的链接。

4、头部书籍看不懂,看不完。

都知道这类书籍很好,但是没有几个人能看的懂,看的完。

还没看几页,就说看不懂,就束之高阁了。

就像你书架上的那些《毛泽东传》《百年孤独》《人类简史》等,都在那躺了好几年了。

这些大部头书籍总是看不完。

文章图片2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知识是人类特有的资源,书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动中运用的能力。”

为什么他会这么说?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学的知识不能用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上,那就等于没有知识。

单纯知道的只是信息,而在当今时代信息获取太容易了,根本就不成形成知识。

就像德鲁克说的:读书不等于知识。

那为什么读书不等于知识呢?

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香农说:“知识就是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信息”。

我们生活的时代越来越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获取的知识不能消除这些不确定性,那就不是你的知识。

或者说你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你依旧不知怎么做,不懂如何选择,你觉得你所学的是你的知识吗?

你看了很多娱乐八卦,好像你知道很多这方面的信息,那它有提高你什么知识吗?

它有消除你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吗?

没有吧!

所以,一切不能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消除不确定性的知识,都不能成为你的知识。

当你学任何东西的时候,如果越学越杂,其实你并不能学到什么知识。

或者说你学过了很多知识,但是不记得了。

即便是记得了很多知识,但并不能提升你的辨别能力或者其他能力,这也并不是你的知识。

文章图片3

如何检索下你的知识水平在哪个阶段?

当你看一些数据的时候,你能够解读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个时候是形成了你的信息。

当散乱的信息能够互相产生链接的时候就会形成你的知识。

当知识与知识之前产生了链接,这个时候就会形成你的洞察。

当你的洞察越多,你就会形成自己的做事逻辑,最终成为你的智慧。

当形成很多这样的智慧之后,才能形成更高维度的单点,也就是洞见,也是很多人说的底层规律。

这样的话,一个人的阅读深度就会这样慢慢的形成下去的。

其实很多人读书的问题基本是处在我刷过的模式。

比如看了很多书,问你读了什么,你说不出来,书评也写不来,这只能说明你大脑只是把数据过了一遍,没有深加工过。

当你能读懂很多,说明你把数据转化成了信息。

当你能把信息跟自己的过去都链接上了,信息之间产生了链接,才是你的知识。

当你某天突然感觉到:哇!原来是这样的。

这就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形成了你的洞察。

当知识与知识之间,在不断地形成链接,形成知识链,也就在不断地打通,你便拥有了一些智慧。

最后你可能就能通过单点看到全局,与很多知识形成链接,那就形成你的洞见。

所以你现在想想你处在什么阶段?

我猜想很多人很难越过我标红划线的那个阶段。

有人说我刷过,你要知道要刷你敌不过人工智能,敌不过大数据,百度够能刷吧!微信读书够能刷吧!

有人说能读懂,但不能跟过去链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等于没有知识。

你会发现当你阅读的有多深,那么输出的就会有多好。

如果你只是刷过,也就只能发个朋友圈。

如果你能读懂,并且通过知识与知识的链接,输出你的文章,那就有了自己的洞察。

如果你的知识能进一步打通,那基本上你可以写书了。

如果你能知道一个系统的单点,透过单点形成自己的洞见,就能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系统。

就像塔勒布写的《反脆弱》,他就是透过在不确定性时代要具备反脆弱这个单点的思路去创作,这就是他的洞见。

再比如《原则》这本书,他也是通过一个单点:人要像机器一样进化,应对未知的风险。

所以人到学习的最后,就会通过洞见形成底层的规律。

但这样的形成,绝对不是神来之笔,这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你思考阅读的深度,决定你输出的深度。

文章图片4

没有新知,只有链接。

很多人读书都纠结在:我记不住。

但是读书从来不是用来记忆,而是理解。

尤其是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读书根本不需要记忆。

重要的是你的理解。

所谓的新知,只能通过链接旧概念来获得。

你记忆的新知,不能通过与过去产生链接,又怎么可能融会贯通。

很多人喜欢通过看别人书单来获取所谓的新知,但往往事与愿违。

为什么不建议你看别人书单呢?

因为别人的书单往往是通过自己过去的知识链接与新知逐步形成的,而你未必能形成这样的链接。

看别人的书单,很多你是看不懂的,看得懂也是你当下未必重要的信息,说白了就是跟你实际拥有的旧知识链接不上嘛!

你要做的是找到属于自己书籍,是能够与自己过去产生链接的,与自己旧知识产生联系的,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洞见。

那么判断自己有没有获得新知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你能够合上书之后,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或者写出来。

比如你看了我的文章之后,你用自己的话说给你朋友听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这么做,发现自己不能说出来,那就没有理解。

所以检验自己是否获得新知,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回顾一下:

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书,但是你用不好?

因为很多人只是为了读而读,把读书和理解完全拆开了。

读书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运用。

那么什么叫知识呢?

就是能够降低不确定性的信息,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只有通过: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单点击穿的过程,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内化,链接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路径。

检验自己是否获得新知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