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三部分)

 跬步知识 2021-09-27

1900年

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三种血型,两年后他的学生发现了AB型,至此现代血型系统正式确立。他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此后又发现了Rh因子。

马克斯·普朗克发表《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提出基本作用量子,后来被命名为普朗克常数。他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

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发现第一例“老年痴呆症”,并通过科学发现了患者大脑叶的明显萎缩,好几个大脑下部区域也存在明显的神经元缺失,并且神经元细胞里面出现了奇怪的纤维病变。并有许多类似球形斑块的生物沉积物遍布患者的大脑和大脑血管。后来“老年痴呆症”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症”。

1903年

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被誉为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大发明。

1904年

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发明了第一个真正的热离子二极管,电磁学中使用的右手法则也是弗莱明发现的。

1905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又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公式E=mc²,正确地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这一年被称作“爱因斯坦奇迹年”。

1909年

科比尼安·布鲁德曼绘制出了“大脑分区图”,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

1912年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出版了《大陆与大洋的起源》。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发现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并提出“连锁与互换定律”,它和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一道,被称为遗传学三大定律。他获得193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通俗解释: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引起时空弯曲,然后物体在这个弯曲的时空里继续做他们的“惯性运动”。

1919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从实验中得出了“质子”,并实现元素的人工衰变,这是人工核反应的基础。他的助手和学生中,先后荣获诺贝尔奖的竟多达12人。

菲巴斯·利文发现DNA由核苷酸组成,分析出DNA含有的四种碱基与磷酸基团。

1920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1921年

F.G.班廷和C.H.贝斯特从狗胰腺里提取出了能够使糖尿病狗血糖降低的物质,把这种物质取名为“胰岛素”,因此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

尼尔斯·玻尔发表了《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了原子结构理论,第二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3年

爱德文·哈勃证实了银河系不是整个宇宙,后对银行河外星系的形态进行分类,后称“哈勃分类”。更进一步发现星系退行的速率与星系距离的比值是一常数。两者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一关系被称为“哈勃定律”,这打破了“宇宙是静止”的传统观念,证实了宇宙在膨胀,开创了现代宇宙学。人类第一台太空望远镜“哈勃望远镜”以他命名。

1924年

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提出“弗里德曼宇宙模型”,他是用数学方式提出宇宙模型的第一人。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这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波粒二象性。他也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5年

沃尔夫冈·泡利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在原子的同一轨道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这为原子物理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6年

埃尔温·薛定谔提出“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进行了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

1927年

沃纳·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后又发现了“中子”,他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8年

保罗·狄拉克用“狄拉克方程”描述了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成功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他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进行了“格里菲斯实验”,发现了细菌的遗传讯息会通过“转型定律”发生改变。

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于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1932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设计和制造第一台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并获得193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还发明了彩色显像管。

1933年

瓦尔特·迈斯纳与罗伯特·奥克森菲尔德发现“迈斯纳效应”,和“零电阻现象”一起是实验上判定一个材料是否为超导体的两大要素。

1934年

恩利克·费米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产生人工放射现象,因此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

鲁道夫·舍恩海默把示踪同位素引入生物化学,开创了“同位素标记法”。

1937年

卡洛佩里尔和埃米利奥·塞格雷创造出了第一个人工元素“鍀”,“鍀”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核磁扫描等检测设备。

1939年

莱纳斯·卡尔·鲍林发表《化学键的本质》,成为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195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42年

沃纳·冯·布劳恩研发出了“V2火箭”,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被称作“导弹之父”。后来成功研发土星5号,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是现代航天学的奠基人之一。

恩利克·费米设计和制造出来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

1945年

艾伦·麦席森·图灵写出一份长达50页的关于“自动计算机”(ACE)的设计说明书,这电脑的开端,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1950年制出了ACE样机,他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

美国“曼哈顿计划”成功研制并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瘦子”,后将“小男孩”投向日本广岛、“胖子”投向日本长崎。参加此计划的著名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波尔,冯·诺依曼,拉比,劳伦斯,尤里,西伯格,吴健雄,钱学森等。

前两期

【第一部分】点此阅读: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点此阅读:归纳:人类400年科学发展历程,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第二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