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喉水肿、小结、息肉医案(谭敬书、李凡成医案)

 笑天王子abc 2021-09-27

例1

胡某某,女,48岁,护士,1984年5月15日诊。自诉先一天晚上偶感寒邪,次日晨起后声音粗糙沙哑,发音困难,无咽喉疼痛。无明显周身不适,食纳尚可。平时血压偏高,形体胖,面色?白,常有背部寒冷如掌大。检查见咽部正常,声带微充血水肿,边缘淡紫,闭合尚可。舌淡胖,苔薄,脉沉细紧。证属阳虚,寒邪直中少阴,予温阳散寒,宣肺开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10g,细辛3g,附片6g,石菖蒲6g,白术12g,白芍药15g,茯苓12g。三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二次服。服完第一剂后,声音已出,服完第二剂后声音清亮,未再服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李凡成

例2

吴某某,女,44岁,干部,1984年7月28日初诊。患者声嘶月余。一月前因连食冰棍三支、冰水一杯而出现喉中不适,并逐渐声嘶。经服用强力霉素、维生素C及中药清火开音之剂等,症情反转重。来诊时语声沙哑,喉头发紧,咯痰黄稠难出,口和不渴。

检查:声带水肿,边缘色红。舌淡胖而有齿痕,苔微黄,脉浮紧。诊为喉炎,伴声带充血水肿。此为寒凉冰伏,肺气不宣,久郁化热,客于声门。

治疗:拟散寒清热,宣肺开音。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细辛、酒大黄各3g,杏仁、瓜蒌、茯苓各10g,生石膏20g(先煎),甘草5g。三剂,

二诊:头煎药后,喉紧即减,尽服三剂,语音渐得清晰,惟感胸闷,喉痒,咯痰转白。舌淡红稍胖,苔微黄,脉缓无力。寒热渐解,声户初开,然病久络脉不畅,水湿不运,痰浊未化。拟理气化痰,宣肺开音为主:杏仁、法半夏、茯苓、瓜蒌、桔梗、黄芩各10g,细辛2g,陈皮、蝉蜕、炙甘草各5g。续服三剂,语声清朗。检查声带,见充血水肿均消失。原方去细辛、瓜蒌、黄芩,调治三剂而愈。

按:第一例患者虽为感寒,但平时即有阳虚体质与形证,故从寒邪直中少阴论治,治疗及时,故两剂而痊。第二例声音嘶哑起于冷饮,致寒客肺胃,殃及声户。初起若以散寒温经,助阳解表为治,服麻黄细辛之剂,当可奏效。惜前医未识其理,迭投寒凉之剂,冰伏外邪,致声嘶转重,缠绵不解。据喉头发紧,口和不渴,脉浮紧等症,知寒邪未去;咯痰黄稠,舌苔微黄,又示肺经有热。辨证属客寒包热。喉内窥镜查见声带赤白相间,辨证亦为寒热夹杂之象。故以麻杏石甘汤加味疏表清里。方中麻黄、细辛温散寒邪,石膏、酒大黄清肺泄热,杏仁、瓜蒌、茯苓化痰除湿。方证相符,故一剂即知,三剂声嘶显减。二诊时寒热渐解,痰湿症状转为突出,药随证异,重在理气化痰,宣肺清热,更加蝉蜕一味以清肺开音。寒热除,痰湿化,肺气畅而声清音朗。

例3

朱某某,女,30岁,公汽售票员。1983年8月2日初诊。患者因声音嘶哑二月余前来就医。病缘工作时大声争吵引起,现觉喉内稍干而饮不多。

检查:声带前中1/3交界处有粟粒大小对称小结,色淡红,声带微充血,有痰涎黏附,活动可,声门闭合不全。舌淡,苔薄腻,脉细。诊为声带小结。此系痰瘀交阻,结聚声带。

治疗:拟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当归、川芎、赤芍药、牡丹皮、山慈菇、乌梅肉各10g,生牡蛎20g,红花、黄芩各6g,党参、昆布各12g。嘱注意禁声,少嗔勿怒。

二诊:服上方四剂后,自诉发音略有好转,查见声带小结如前。原方去川芎,加参须6g,海浮石10g。

三诊:连服上方二十剂,发音恢复正常,诉多言后仍觉发音费力。查见双侧声带小结消失,声带闭合良好。改拟四君子汤加蝉蜕5g,丹参8g,法半夏6g,续服五剂而愈。

按:声带小结之成,由脏腑虚损,水湿不化,血行不畅,聚而为痰瘀,滞留声户;或因高歌号呼,声带震伤,血溢络外,发为小结。治疗重在化痰散瘀,兼扶其本。对声带局部体征的辨证认识,可以认为,凡声带小结、息肉色白者,当属痰湿凝聚;色红者则多兼瘀血或瘀热。本例全身并无不适,故辨治重在局部,以桃红四物汤行气活血,加牡丹皮、黄芩以清局部瘀热。山慈菇,《本草正义》认为“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用之与生牡蛎、昆布等配伍,以增强化痰利湿,软坚散结之功。乌梅酸涩收敛,《神农本草经》谓能“去死肌、青黑痣,蚀恶肉”,故亦伍之。入党参一味,益气而使声带鼓动有力。此外,嘱患者注意休声,亦为本病痊愈之关键。

例4

陈某某,女,44岁,营业员,1984年10月3日初诊。患者声嘶五个月。咽喉干痛不适,如有物梗,周身乏力,纳差,头晕,小便多。

检查:咽喉无异常,左声带中1/3处广基息肉,色灰白,声带活动好,无明显充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诊为左侧声带息肉,证属脾肺气虚,运化输布失司,水湿痰浊结滞声带。

治疗:拟补中益气汤加减:炙黄芪15g,白术、党参、当归尾、瓜蒌各10g,陈皮、法半夏、升麻各6g,桃仁、诃子各8g,昆布15g,炙甘草5g。五剂。

以上方出入(曾先后用海浮石、僵蚕、苍术、红花、茯苓等)服用二十剂后,声音嘶哑大为好转,余症亦均改善。查见左声带广基息肉消失,仅边缘稍肥厚,无充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拟方:炙黄芪15g,党参、茯苓、海浮石、昆布、海藻各10g,法半夏、诃子各6g,红花3g,续服十剂后,发音清亮,查其双侧声带色白光滑,闭合良好。予补中益气丸善后,以巩固疗效。

按:声带息肉有有蒂与无蒂之分,有蒂之息肉根基狭小,血行不畅,药力难达病所,适于手术摘除。无蒂之息肉,手术摘除干净较难,操作不熟练,尚有损伤声带之虞,故以中药治疗较宜。本例声带息肉色灰白而不红,显系气虚水湿不得运化,挟痰浊客于声门所致。用药在投补中益气汤的同时,针对局部痰湿结滞,聚为息肉的病机,选加法半夏、瓜蒌、海浮石、昆布、海藻、僵蚕、茯苓等以除痰化湿,软坚散结。邪滞日久,必碍血行,故本例虽息肉不红,且血瘀血热之象尚不明显,亦兼入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以改善血运。入诃子者,意在敛肺开音。诸药相伍,达到肺脾气充,痰湿尽化,息肉消散之目的。

例5

郑某某,男,58岁,1990年5月14日诊。诉声嘶半年余,多言则咽干不适,讲话费力,声嘶加重。伴睡眠欠佳,纳一般,大便畅。

检查:间接喉镜下见左侧声带前中1/3处有透明息肉,如绿豆大小。舌质淡嫩有齿痕,苔黄腻,脉缓滑。诊为左侧声带息肉,证属脾气不足,痰湿凝聚。

治疗:拟健脾渗湿,祛痰散结。处方:党参15g,白术、茯苓、夏枯草、桃仁、藿香、诃子各10g,炙甘草5g,生苡仁、生牡蛎各30g,黄芩、浙贝母各12g,六剂。因有效,患者自行续服四十剂而声嘶痊愈。90年8月9日检查,见声带息肉消失。

按:声带息肉透明为水肿型息肉,水湿多责之于脾,舌质淡嫩有齿痕,苔黄腻,脉缓滑为脾气不足,兼痰湿之象,故用四君子汤加苡仁健脾渗湿而治本;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软坚散结以治其标;久病入络,故用桃仁活血通络;舌苔黄腻故用黄芩、藿香清热化湿;诃子敛肺开音。标本兼症同治,故久服之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