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当年投下原子弹,杀死日本40万人民,原来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蓝色天空309 2021-09-27

二战末期,美国为了迫使日本投降,在日本两个城市投下原子弹。伴随着10万平民的伤亡,日本在投降书签字,二战就此结束。但其实,这两颗原子弹本来是可以不投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战争范围波及亚洲和欧洲,作战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最终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奋力抗争下,轴心国战败而终。同盟国取得大面积胜利之后,美、中、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且规定了一些投降后事宜。日本不久后对此做出回应。

同盟通讯社的翻译版本

文章图片1

当时的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对此做出回应。同盟通讯社也发表了相应的译本,上面的大概内容是,“这份公告对于日本来说,看不到重大意义,目前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将它完全忽略,并且为了结束战斗而坚定地战斗。”这几乎和拒绝可以划等号。

文章图片2

在对这段历史进行回忆时,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表示,如果日本不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不会动用核武器来迫使日本投降。但是根据战后日本天皇和首相的其他发言,似乎意思是并没有拒绝,只是说暂时保持沉默,不加讨论。因为那时苏联还未签署《波茨坦公告》,日本希望能和这个同盟国中的大国进一步交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日本首相声明原文

有人说,当时日本没有选择立刻接受这个公告,是因为觉得公告内容没有表达出对天皇的尊重;还有人说,其实日本的本意就是拒绝,但是没有想到拒绝会带来被原子弹袭击这么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战后,日本政府才换了说法,试图用以指责同盟国。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但是根据声明的原文来看,日本在讲到对《波茨坦公告》的态度时,用的是日文的“默杀”。“默杀”这个词,本身就是模棱两可的,就算在日本人自己的翻译中,也可以理解为“拒绝”或者“不加评论”。这是日本政府的严重失误。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怎么还能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词!

而且日本官方通讯社的官员,恐怕也不能接受一贯高傲的日本帝国向别人低头,选择将更有“骨气”的译文放出来,再经过路透社和美联社的翻译,美国所听到的话就成了“拒绝”。而同盟国遭到拒绝之后,相继展开对日本的进攻。美国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也发动全面进攻。本来可以用更少的伤亡人数换来的和平,最终还是背负了10万无辜民众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