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南古泉之车工背刍议(下篇)

 大风起兮撰稿 2021-09-27

安南古泉之车工背刍议(下篇)

大风起兮撰稿 


 

第四章  修背钱不是车工背

这里所说的修背钱,是指贯穿于后黎朝前期,与第一时期车工背相似的对钱背有冷加工工艺的部分年号钱。与之相类的中国铸币,下章再述。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固定一个定义时,与之相似的形似而非的东西就要出现,于是有了李逵就要有李鬼,有了孙行者就要有六耳猕猴,与和田玉相伴的是俄料、青海料,与翡翠相随的是水沫子,车工背也不例外。因此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上进行区分。


修背钱的名字不是我命名的,产生车工背名称后就有了修背钱的名字(早期还有精工背这个称谓,为了不混绕概念,在这里统称修背钱),同车工背一样也是俗称。可见早期的泉友还是看到了第一时期车工背与修背钱的本质区别,不仅是背,而是整体的不同,不然就不会有修背钱这个名称,直接就叫车工背差品了。


划分第一时期车工背与修背钱如果不掺杂人为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特点自然而然就能区分开来。因此,我划分的方法是在详尽观察实物的基础上,了解其各自特点,系统分析这些特点找到每一类的共性和两类间区别,进而分析和验证古人对两类不同的加工目的、用途,以其本质上的不同作为区分规则。

通过实物比照,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时期车工背与修背钱的特点存在以下不同:

1.直径。第一时期车工背直径明显大于同版行用钱;而修背钱直径与同版行用钱相当。

2. 铜质。第一时期车工背铜质与同版行用钱有所区别;而修背钱铜质与同版行用钱无异。

3.工艺。首先是铸造工艺,第一时期车工背无任何铸造瑕疵(包括砂眼、流铜、移范、字口黏连等),这在历代母钱中绝对出类拔萃,且钱文、轮廓棱角分明,字口深峻笔画纤细断面呈梯形,立体感很强。而修背钱铸造情况参差不齐,大多小有铸造缺陷,部分没有缺陷的与车工背对照也是钱文显粗,立体感稍逊。此明显看出代差关系。其次是冷加工工艺。第一时期车工背尽管年代不同,工艺特点不尽相同,但总体工艺精湛。钱背精加工后呈镜面效果,几乎不见刻痕等加工痕迹;整体外廓周正匀称,内廓平直匀称,四角近90度;修穿,穿内直厚者可见稍有坡度呈极小的喇叭口(面大背小);修轮,轮边形似直边但有一定的坡度(背大面小)和极轻微的弧度。而修背钱冷加工程度不一,早期的延宁等背廓平夷,镜面效果差;中期的洪德、景统等工艺较好,部分精致的配上锈色很容易误认为车工背,需要结合其他特点辨别。后期的洪顺等加工较粗,部分出现地章不平、刀痕明显、内外廓不正等情况。修背钱整体修轮修穿,后黎朝前期钱币普通行用钱也修轮修穿,修背钱修轮修穿的特点与行用钱无异,工艺达不到第一时期车工背的绝对规范,明显可以看出单个加工和批量加工的差异。

4.存世量。第一时期车工背版别遍布广,每版发现仅一枚或数枚,最多的版也没有超过个位数。而修背钱往往成版出现,要不这一个版发现的都是修背钱,要不这一个版既有修背也有不修背而存世量较大。


根据以上特点的比照,结合本文第一章、第二章的分析,可以明确第一时期车工背与修背钱有本质的不同。

第一时期车工背的用途:母钱。目的:翻铸子钱。产生方式:雕母(雕版)翻铸。加工对象:母胚。

修背钱的用途:行用钱。目的:保证币值。产生方式:母钱翻铸。加工对象:行用钱胚。

所以说:不同的加工目的和用途以及产生方式、加工对象的不同是区分第一时期车工背和修背钱的唯一标准。这个区分规则不含任何人为因素,就是根据实物本身所固有的特征乃至其固有规律来划分。

这个区分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现实当中,很多人不顾实物客观规律,出于我不说大家也懂得的原因,就是要把部分修背钱往车工背里靠。其实硬靠大家就认可吗?实物会说话,还是一分钱一分货。

下图为第一时期车工背与修背钱的比照(右车工背)



如果扩大车工背的范围,将一些较为精致的修背钱也叫车工背,不精致的还叫修背钱,形成一种车工背式母钱--车工背--修背钱的格局,不仅名称混绕,而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人为因素,车工背和修背钱则永远不可能有明确的界限,同一个版的钱,有的背修的好一点,有的修的差一点,就一个叫车工背,一个叫修背钱?而修背钱往往又是同版出现的,同一枚钱,你认为够美了够车工背了,他认为不行还是修背钱。于是再人为的定个标准,什么深浅、平直等等,跟古人当年加工出两种不同用途钱的意图一致吗?

如果这样分,就如同本来客观存在一群女人、一群男人,其区别是自然形成的。现在人为的要把其中一部分男人划入女人,将真正的女人改为会生孩子的女人,这样不乱吗?

另外还有一部分后黎朝前期铸币,因其母钱精细(第一时期车工背),铸造工艺精良,其行用钱最大程度保留了母钱特征,即使没有修背,但锈色包浆遮盖下,犹如修背,一些人往往也“误认”车工背。这类东西还是要注意区分。

如下图所示:

  



  第五章  车工背及修背钱的由来

前文曾提到,在我国古钱币中(主要集中在唐宋金明钱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铸造精美、修背或钱背规整光洁的钱币,这部分钱币有人会“误认为”为车工背,其实车工背出自安南已毋庸置疑。那么这部分钱究竟是什么?与车工背有何关系?我结合史料及实物做以下分析:

我认为这一范围已经有史称。最有力的史料我认为是:《咸淳临安志》记高宗颁钱式御札:“大小钱样付卿。乌背者制作颇精,与开元、崇宁所铸相似,然恐费工难办。素背者似可作式样。”因此就是乌背。

车工背与乌背的关系。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推知,在唐代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认为应该到明代),铸币是有两个标准的: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会采用高标准,即乌背。如:早期开元、徽宗的部分钱币、大定、永乐等;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会采用次标准,即素背。如北宋中期钱币、南宋钱币等。安南后黎朝前期继承永乐铸币工艺,采用的唐开元钱制,因此是高标准。这里大家一定要避免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乌背钱一定都修背。而实际上乌背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以通过冷工艺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母钱精度和铸造工艺来实现。因此实物反映出一些行用钱修背,一些不修的情况,开元有之、崇通有之、后黎朝铸币也有之。作为铸币的执行者会根据具体情况去采取办法,毕竟修背需要单枚钱币加工,费时费人工,而人工也是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期车工背即后黎朝母钱产生了。这种母钱就是为了减少行用钱后期的冷加工工序。那么,钱监对于第一批次的行用钱或许还是会加工钱背,对于铸成后还达不到标准的钱币也会加工钱背,这就是修背钱。因此车工背是因行用钱要求的标准而产生,这个标准就是乌背。

下图为唐开元通宝有修背痕迹的乌背钱



下图为唐开元通宝无修背痕迹的乌背钱


 


下图为宋崇宁通宝乌背钱

  

  

  


下图为明弘治通宝乌背钱

  

 


 下图为后黎朝修背钱仍属乌背钱范畴

    最后,浅谈一点关于母钱确定的问题。我认为最迟自唐以来母钱就是存在的,但凡用母钱翻砂法生产出来的钱币必然存在母钱。而最初的母钱翻砂法却不一定是官方的,伟人一再教诲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渐渐都淡忘了,伟人哪句话都有哲理,好好品味吧。母钱的确定要根据实物来验证史料,史料不能死读,古人记载的动机和我们的动机不一致,我们要通过分析来推测,通过实物来验证推测。

   我认为对于未公认领域的官铸母钱确认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母子对比,对比主要因素就是:直径、工艺(铸造工艺和冷加工工艺)和铜质。



         上篇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927/13/77141698_997317986.s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