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是为了学其法度包括笔法、章法、意趣。但是历来书友都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临帖一味地追求与法帖具像,过于迷信名家法帖而忽视辩证地看待法帖,对其不足也照单接收,就像明朝万历年间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取舍篇中所说的“效颦者”,个人认为这是不妥当的。 既然知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补不足,那这些被奉为法帖的名家都有哪些长处与不足呢?这里个人还是比较信服项穆的评价观点: 【智永、虞世南】:宽和之量; 【欧阳询】:长处是秀劲;短处是乏温润之容; 【褚遂良】: 长处是郁壮,短处是鲜安闲之度; 【李邕】:长处是有豪挺之气,短处是竦窘; 【颜真卿、柳公权】:长处是庄毅,短处是鲁犷; 【张旭、怀素】:长处是超逸,短处是惊怪; 【陆柬之、徐浩】:长处是恭俭,短处是颓拘(颓唐拘束) 【孙过庭】:长处是有逍遥之趣,短处是俭散(粗略散漫) 【蔡襄】:长处是密厚,短处是太过模重 【赵孟頫】:长处是温雅,短处是妍媚 【苏轼】:长处是点画雄劲;短处是浓耸棱侧,如肥艳美婢。 【米芾】:长处是气势超动,短处是猛放骄淫。 项穆的这一评判是基于这些名家法王羲之,就其学王的所得所失而言。 对于初临墨池的书友而言要辨别和体会这些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有名师指点不然只能人云亦云。先贤的大多数的选帖原则就一个取法乎上,直追魏晋溯其源头,有条件的选择真迹,没条件的选择善本精专临仿。这个和我们今人按自己审美喜好来选法帖还是有所不同的。 ![]() ![]() ![]() ![]() ![]() ![]() ![]() ![]()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行书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