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万亩京西稻,如今一亩试验田。北京海淀公园中这一方自然气息,是钢铁城市里最珍贵的留存

 心尧九十八谈 2021-09-27

第251篇

【心尧爱北京】

疑是山村是水乡,禾苗低亚稻苗黄。

绿杨十里蝉声沸,飒爽风中饘粥香。

—— 乾隆帝《万泉郊行即事》

很多年以前就知道在北京海淀公园有这么一小块京西稻的稻田,上过不少次节目,秋季还组织过小朋友来体验收稻子等一系列活动。

不过我还真没好好拍过秋天的这片稻田。

幻想着稻子熟了,颗粒饱满地弯曲低垂着,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后来我发现我把稻子跟麦子弄混了。真是五谷不分。

这个月份的京西稻田长这个样子:

海淀公园的这片稻田引起了我想探究京西稻历史发展的兴趣。

过去玉泉山下的园林内外种植了大面积的京西稻,而公园本身又是建在圆明园的畅春园遗址上,历史上也是京西稻的主要产地之一。

京西稻微历史

北京海淀,在三国曹魏时期就开始建渠种稻。

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开通通惠河之后,充足的水源有力地保障了水稻的生长,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

明朝后期是水稻大发展时期,海淀附近形成了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象。

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红、气香味腴。清朝时,因为稻种产自康熙皇帝自种的御田,又是他亲自发现和选育出来的,所以称之为“御稻米”。

京西稻发展至乾隆朝后期,种植已达到一两万亩。历经康、雍、乾三代130多年的稻作经营,完成了京西稻“南稻北栽”的全部发展过程。

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皇家“御稻米”稻作文化,即京西稻作文化。

民国时期,京西稻种植面积扩大,许多稻田由官府所有逐渐变为私人所有。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京西稻”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保护范围

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

四季青镇的玉泉村

国家级翠湖湿地公园和海淀公园

京西稻生长环境

海淀西高东低的地势给予了京西稻优越的生长条件。

这里水资源丰富,能够保证水稻在各个生长期的用水需求。

再加上这里的年均降雨量、平均气温和日照天数都非常适宜,充分满足了优质京西稻的生长需求。

生活在城里的我们被禁锢在高楼大厦中,周围满是钢筋混凝土。而海淀公园的这一亩稻田是短暂逃离的好去处。

从春播、夏长,到秋收、冬藏,感受一点自然的气息,算是万幸。

来自泥土和青草的味道总能唤醒一些深处的神经。

这些神经慢慢张开触角,越过钢铁巨兽一般的城市,伸向最接近自然的地方,抓住那阳光、那氧气、那一草一木、一呼一吸,赋予生活一种可以重生的神奇力量。

如今的一亩试验田,浓缩了曾经万亩京西稻的盛景。而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劳作的辛苦,也不要再出现“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呀?——超市来的” 这种令人无奈的回答。

往年十月中下旬京西稻就要进行收割了,趁着现在稻穗正饱满,不妨来海淀公园亲身感受一下吧。寻找身边的丰收季,发现身边的秋色。


- FIN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