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liangdatushu 2021-09-28

卢浩:1976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二级美术师

中国新写意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彰德书画院院长

安阳市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安阳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物华

——卢浩的花鸟画艺术

文/刘子默

我与画家卢浩先生并不相熟,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近些年创作的一些花鸟画作品,这些作品,其不仅技法娴熟,格致新颖,也不惟情趣盎然,立意不俗,既继承了传统文人花鸟绘画中的某种形式与笔墨意味,又整合了极具现代审美精神的元素,使其达到了一种和谐高逸的至高境界,同时创造出了一种深远而耐品的意境。

南宋诗人张道洽有诗云:“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恰恰表达了我对画家卢浩作品的感受。

卢浩先生是位很有才情的中青年画家,在2018年当年的中美协举办的全国性大展中,就有《秋烟深处》、《寒林过烟》、《故园九月》、《千红尽秋生》、《昨夜雨未歇》、《盛世花开》等六幅作品入展。这些作品构图新颖、画境动人,不但显示出他对大自然的四季转换的审美敏感,也显露出他善于发现、物化于心的艺术才华。

卢浩的绘画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他选择工写结合的技法语言,在章法上则把西方的现代构成意识融入其中,来创造他的绘画意向,形成他的美学特征。他使民族的艺术语汇、造型方式和西方的形式共居一体,把东方的灵性与西方的理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浪漫主义诗境的花鸟画之新格调。

。观卢浩的作品,笔墨间充溢着诗性、诗意、诗情。画面中蕴含的秋风、细雨、夜幕、晨雾,使画面看去更富有情趣。那些朦胧的,依稀透光的背景, 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观众浮想联翩,使其产生超乎纸外的想象空间。

我所爱者尤其是画中透着一种空灵,宁静之气,墨韵渖渖然,明丽而洒脱。就象是品一杯清茶,临寒泉闻妙响。拈三柱奇香,访古刹听晨钟。一时尽释怀抱,淡忘荣辱,快意何似!

作为画家,卢浩先生正是盛年,再假以时日,他事或作画坛巨臂未可量也,又值佳作结集之时,愿其人艺双馨,百尺竿头,更上一步。

(节选)



蔡涵悦:1986年出生于北京。200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姚鸣京、陈平、崔晓东、丘挺等诸位先生。2013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笔墨语言研究,导师崔晓东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山水工作室讲师,荣宝斋画院特邀讲师,炎黄艺术馆临摹教室专业教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文东:1971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8年执教于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讲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科学”专业博士后出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山水画工作室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艺术与科学研究》丛刊副主编。



刘长亮

1980年出生于山东潍坊

2012年结业于北京当代工笔人研修班

2015年结业于北京大学苏柏斗工作室

信阳书画院签约画家

北京饮鹿池艺术区签约画家


王水清: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绘画系主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


文/刘明才

(艺术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与水清同事多年,眼看着她在艺术上持续努力,她性情中安静内敛的倾向似乎在近年逐渐寻觅到表达的出口,画作于静默中逐渐深化,呈现出越来越从容的状态。

抛开作品的选材立意,单从形象描绘的角度观察,水清将作品中的人物含融在淡淡的氛围里,那种看似不经意、不夸张的表达却收获了一种别样的张力,令人能于其间反复回味。

《玉华如梦》的温和含蓄,《旧日》的散淡追忆,《心语》的空濛青春,《远方》的几丝忧虑,《e时代》的轻微神色,均在工稳渲染中,使观者感受到她对画面中多种分寸的巧妙拿捏,肤色的温润,勾勒的松紧,造型的方圆,神情的平易,细细体会,其间自有难以言传的精微感觉。

这种感觉借助对西画古典形式的含化吸纳,以安静叙述的方式,将一切坦陈在那里。水清似乎要着力排除刻意表现,平实描述中作品蕴含着单纯静穆的气息。

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直觉感受无比重要。尽管艺术同样离不开理性的梳理,但实践者寻觅的深远程度却取决于他潜在直觉感受力的强弱。对于真正的赏鉴者或实践者而言,感觉,作品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无法虚饰。

感受到的东西往往语言难以表达,或者传达出的东西又难以与感觉直接对等,这里,理性分析或许有助于感受的清晰化,但语言的条分缕析在词汇概念的连接缀续中,从文本的层面可能使某种意绪逐渐明确建立,却又由于这样的明确,容易导致从艺者在未来具体的实践中固化、简化了感受的浑濛鲜活,从而干扰其对感受的真切寻绎。

前人的“言意之辩”正是基于语言的有限性,而希望与语言同步,借助形象的介入以便提升人对现实世界体验的深度。但对于形象的体会感知,从艺术实践者角度讲,其间妙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直觉感受力正是在这儿见出它的重要意义。

在学院时常见到水清一边忙于教学,一边又要课余辅导孩子学习,还要完成自己博士阶段的学业。工作、专业、家庭,每一项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回避的事实。人届中年,多重身份间忙碌的水清如何以画家的视点既置身其中而又超然于其外?她在绘画中流露出的闲逸平淡之境,是否为自己在繁难现实中找到心灵安放之地?

近来她关于少数民族风情题材的创作尝试,《绣》《三月三》《晨雾》《苗红之恋》等,这一系列作品让观者看到水清从自身现实处境的某种抽离,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视觉表达中,她可以傍观者的身份,一面新奇于人物服饰的繁复新鲜,一面又饶有兴味地观察画中人物的生活。

其中,《年轮》显然在精练的细节烘染之外,别有深意,与其八年前的《未识蹉跎竞芳华》应对而观,从技艺层面水清自然获得了更浑然整体的进展,而岁月的历练是否令她对青春的易逝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年轮》既复现的是她眼中苗族老妪的生命境遇,也隐现着她对人生沧桑的某种切身暗喻吧。

精微的刻画,素淡的渲染,在这些形式手段的铺陈中,感觉的微妙与直觉的寻绎交融暗合,将水清一颗朴素无饰之心悄然映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