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苏东坡:一位大学生眼中的旷达诗人

 景夜思 2021-09-28

作者:公子阿艺   pexels.com

01

若要问我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谁,我一定会说非苏东坡莫属。

惊羡于东坡的人生轨迹与生活态度,后代的史学家评论其为“五千年来活的最精彩的人”。不管是CCTV关于他的纪录片也好,还是林语堂先生陈述其生平,写的《苏东坡传》也好,亦或是当代史钧老师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他,“乐天中不乏文人的恃才傲物,幽默中不乏普通人的小肚鸡肠”也好,都从不同视角解读了苏东坡精彩的一生。

而我,独爱东坡的旷达。

02

提起苏轼,人们不免佩服他才华横溢、独步古今,无论是散文还是政论文章,往往都脍炙人口。苏轼流传给后人的诗篇远不及李白等人,甚至有些诗篇对仗算不上工整,但苏轼有一点难能可贵,他身处逆境的旷达,他的诙谐,还有骨子里的顽童天性,始终为后人称赞。

在悼念妻子王弗的诗文中,留下了那句千古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感情纯真质朴,令人为之动容。

想想现在的感情,很多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一起的时候,爱得海誓山盟,稍有不和分开了,又互相怨怼。

苏轼对于发妻是温情的,是在发妻离世多年后依旧时时想念。明月夜,思念之情悄然扑上心头,回眸身侧,妻子已然不再,眼泪毫无征兆地涌了出来。读到这样的诗句,便是路人,也不免忧伤难过。

03

在被贬惠州后,苏东坡在诗文《惠州一绝》中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当时的岭南是宋朝文人听了都会头大的偏远地区,属于烟瘴蛮荒之地,很多人基本一去不复返。

在这样一个连生存都很困难的地方,百无聊赖的苏轼却能苦中作乐,展现身处其地,享受其乐的人生态度,足见其对生活的热爱和人生际遇的随遇而安。

这份对于生活的赤诚难道不值得今人学习吗?一些人在遇到挫折后就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选择自暴自弃。这往往是因为看不开,只专注于某个点,某个阶段的挫折,未曾看到未来更为广大的世界。

其实有时候,在绝境中尝试换个方式看问题,在失败中鼓励自己多朝前走一步,在落魄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低谷时潜伏,学习积累;机会来临时,一跃而上。

你要知道,很多事情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只不过是自己过于执着了。

04

不论苏轼所到何处,哪怕是天涯海角,于他而言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被贬黄州,半夜睡不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得知张怀明也未休息,在小小的庭院中趁着月色漫步于庭中。

被贬时难免悲愤,没想到东坡这时竟也能怡然自乐,做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恬适词句。

本来在官场失意,因为苏轼一腔抱负,空有造福黎民苍生的大志,却不被朝廷重视。他哪里愿做“闲人”啊?只是和同样被贬的怀民以“闲人”自嘲罢了。

苏轼的文章善于引经据典,又如行云流水,长期的阅读与练笔,使他能够看到月亮,便能把酒问青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对于阅读都是浅尝辄止,只有少数人选择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更鲜有人选择勤练笔,在写作中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表达自己。

05

当我把目光从苏东坡的身上拉回到现实,心中又引发无限感慨。

每个人来到大学,便是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始与家人告别。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过上集体生活。

当父母把孩子送到车站的那一刻,这颇具成人意味的告别礼;当火车开动,父母目送孩子的背影渐渐远去;当孩子独自到了外地,为着学业上下求索。我们这一生,多数时候都在告别,和亲人告别,和朋友告别,和过去告别……

到了人生的某一阶段,知道这些都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因为聚散有时,我们唯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态度。勇敢一点,豁达一点,才能不为生活所累。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很多人常常看不开迷失自己,在年轻时想着什么都要去争,有些人有些东西不是靠争就能争来的,比如爱情。而我们对于此,更多的只能是淡然,只有年岁渐长,明白的事理愈多,方才懂得“人生之事,一半靠争,一半靠随”的道理。

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一份求而不得的爱而沉沦,甚至自暴自弃,不爱惜自己,总觉得那个时候的我是世界上最惨的人了。如果我能够早一点遇到东坡,明白“物各有主”的真正实质,知道强求不得,看开一点,惜缘随缘不攀缘,那我便也省去了很多麻烦,避开了很多不必要的纷扰。

东坡已逝,但他的精神仍与我们同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