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思丨让你觉得辛苦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

 景夜思 2021-09-28

01

周末爬山,看到一对年轻父母带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男孩一路上哼哼唧唧,爬得比较辛苦,再加上估计是被父母从被窝里提溜过来,睡不了懒觉,因此脸上挂满了不乐意。

走到半山腰,他妈妈看到前面有一个卖糖葫芦的老爷爷,就问他,“要不要吃糖葫芦啊?”

孩子一抬头,立刻就两眼放光,大声说:“我要!”然后就立马往前冲刺。这时候,他爸爸笑着说了一句话:“他这哪是累呀!”

爬山的时候,孩子是父母驱动,虽然父母是好意,为了亲近大自然,增强孩子的体质,但孩子可能并不这样想,他觉得父母在考验他,甚至是在为难他,故意让自己周末过得很辛苦。

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才导致了爬山时孩子的主动性不高,心中存满了苦水。他觉得自己是在完成父母的任务,无法体会到锻炼身体的意义。

但吃糖葫芦就不一样了,是孩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属于自我驱动。因此,在看到糖葫芦时,孩子立刻就一溜烟地冲了过去。

看到这个场景,我就在想,如果想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就得让对方形成自我驱动,变“别人要他这样”为“自己想要这样”,才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身处被人监管着的辛苦情绪里,做事的效果自然就会好很多。

02

记得有次周末去社区的书屋,看到很多来学习和读书的人,虽然是休息日,但他们依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抓紧利用这两天的空档时间,为自己的成长添砖加瓦。

有人抱着厚厚的考证类书籍在复习,有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快速敲击着键盘,有人站在书架前翻阅图书,有人在本子上记录着自己的读书心得。他们沉浸于自己的学习中,连书屋里的人进进出出,甚至弄出一些响声时也懒得抬眼。

我和书屋的管理员聊了几句,得知有些人是书屋的周末常客,从早上9点来,一直到晚上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管理员感叹了下,这些人真是挺辛苦,挺拼命的。

我知道,他们拼命不假,倒未必觉得辛苦。因为这些外人眼中的辛苦,最终都会化成他们进步的阶梯,为他们未来的成绩铺路。

在学生时代,我们总觉得学习太过于辛苦,原因就是找不到学习背后的意义,总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的脸面、老师的期望和学校的荣耀。

记得以前有个亲友家的孩子,读高一时不努力,成绩下降得很厉害,他的父母问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他的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只不过是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而已。因此我建议他的父母,抽空带着他去考察一些大学。

首先去看看省城的985和211大学,再去跑一些二本学校和专科院校,最后挑几个国内排名前10的名校去转一转,去看看学校的建筑,例如学校的报告厅、教学楼、图书馆、宣传栏、宿舍、食堂,更要关注一下校园里学生的状态,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后来他父母告诉我,带着他跑了十来所大学以后,他们就回家一起商量,他喜欢哪一类学校的氛围?未来想去哪一所大学就读?父母需要怎样配合他?

这孩子自从找准了自己的目标,就再也不用父母唠叨着逼他去学习。他知道通往自己想去的大学校园要经历怎样的辛苦,但这种辛苦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他自己挑选的,因此虽然走得艰难,但他却不再感到痛苦。

以前是父母嫌弃他不努力,现在是父母担心他学习太拼命,反倒是常常提醒他不要搞得太晚,要按时休息。

如果心甘情愿,凡事都能变得简单。学习很辛苦,但真正找到学习意义的人,反而能沉浸其中,享受着成长的喜悦和蜕变的收获。

03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有游客在旅游景点的某座大山阶梯上,遇到一个年轻妈妈,用腰凳绑着自己一岁左右的孩子来爬山。游客劝她说,孩子还小,她自己一个人背着孩子爬山,太辛苦了。

这位妈妈笑着回应:“一点也不辛苦,带孩子来看看山上的风景,感受山里的秀丽风光,挺好的,孩子很乖巧,也不哭闹,说明他很喜欢这里。

路过的游客都给这位妈妈点赞。在别人的眼里,独自背负着年幼的孩子上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很辛苦,也划不来,完全可以等孩子大点了再过来。

但是在这位妈妈的眼里,没有因为害怕所谓的辛苦,就延迟自己的行动。只要你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值得做,你就会全心全意地投入,不会背负着“自己很辛苦”的情绪压力,甚至在忙碌的时候,连时光的流逝都觉察不到,更别提什么辛苦了。

如果觉得一件事情很辛苦,我们就会本能地逃避。一旦逃避,事情就很难做到圆满,甚至连能否完成都变得不可控。

什么是辛苦?辛苦就是我们做事时,发现不了这件事背后意义和价值时的感受。

你怎么看待辛苦,决定了你做事时的心情和姿态,也终将影响做事的结局。要知道,让你觉得辛苦的,也许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


作者:周景。在校园看学生成长,听学生困惑,写学生故事,为学生答疑。热爱写作,个人公众号“景夜思”(ID:zjyesi)主要分享我的工作思考、学习心得和学生咨询案例,有问题可以后台留言,或者添加我的微信(ahzhoujing)咨询,愿你日有所为,夜有所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