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作家走读铜陵,让我看见了这方山水的厚重与轻盈

 晓言玺语的文苑 2021-09-28

走进新华书店,面对面看一场文学大咖们分享创作心得,给予我的触动,实在很大。

刘醒龙老师说,假如他是铜陵的作家,非要每天在长江边创作两个小时不可,这么好的山水,若没有一批文人来写它,该是件多么遗憾而可惜的事……

这几句话,像是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击在我心上。每日江畔湖边的行走,喜欢看长江落日晚霞,喜欢把自己放进广袤无垠的自然之中,享受它那厚重苍茫之美给心灵带来的慰籍和感动。我好像一直在索取,回馈的却很少,说起来实在令人汗颜。

分享会上,陈建功老师说他曾经是一名矿工,博物馆那些镐头,铁锹年轻时都摸过,如今再看,竟是那么熟悉而亲切。我想能够成为文学大家的,大都有深厚的来自于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比如路遥,史铁生,莫言等。在我看来,文学似乎也要磨难来成全,好的文学作品,需要作者很多方面的体验和经验,不仅仅是死读书就能做到的,也是百炼成钢的结果。

有人问毕飞宇老师写作有什么技巧,灵感从何而来?毕飞宇老师回答得特别好,他说自己热爱打篮球,很多的写作灵感都是源于对打篮球的理解,那就是所有的成果最终看的是行动。作是一件很个人的事,自身的体验其实非常重要,用一句话总结,写作就是写作者本身。我深以为然!

王跃文老师热衷烧香,我记住了他讲述自己日常里的一个小癖好,喜欢烧檀香。他说烧香并不是因为自己迷信佛教鬼神之类的,而是缘于喜欢闻香火那特有的味道。我的解读却是可能他更喜欢那种香氛给人带来的静气吧!人世喧嚣,各种浮躁的心气让人不得安宁,而就在点火焚香的瞬间,那馥郁的檀香气味会迅速地让心灵变得安宁。生而为人,我们都需要某个空间或一方净土来安放自己那颗疲惫的心,我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治愈了自己。

上海文艺的那个年轻编辑也说得好,他说自己一个月收稿上千件,需要的也就那二十来篇,雷同度太高的稿件,看上去总是令人索然无味。比如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写乡土的,依然是村庄,寡妇,大黄狗,那就显得毫无新意了。我知道他的意思,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是要与时俱进的,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是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对现代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一番话对长期写作还喜欢投稿的作者来说受益匪浅,就是什么样的稿件会令编辑眼前一亮,什么样的稿件又会让编辑昏昏欲睡。没有独特视角的文章基本千篇一律,那上稿的机会当然低了。

我想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每个人的视野,每个人的体验其实并不都相同,按照自己看到想到体验到的写下去就是了,常写常练,不怕出丑,日久定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文学的这方沃土上,既使独领不了风骚,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有幸能够参加如此盛大的作家分享会,于我生平还是第一次。首先得感谢作协热心的王老师,是她用多出的一个名额带我进了会场。由于自己事前没有预约订票,在多方找人打听无果的情况下,已经从心里上将它放弃了。谁知晚上5点多钟王老师发来微信,说带上我一起去听课,实属意外的惊喜。

在小城生活已有十多个年头,说来羞愧,没两个朋友。我和王老师也只是在一个作协群,平时并不相识。只因上次写了篇小文《我是射手座》经这么一聊,才发现我们竟是一天生日,并且还是桐城老乡。缘分的奇妙,也就不过如此了。

昨晚第一次见面,听她操一口纯正的桐城腔,感觉有着说不出的亲切,那可是我最熟悉的乡音啊!

想起多年前自己在城关读书,班上有很多各个乡镇的同学,比如黄甲,大关,孔城,吕亭,新安……那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今日在见到王老师的那一刻,又被我再次拾起,一点都不陌生。

行走半生,你以为自己会忘记生命里曾经经历过的人事,其实不经意间,它早已刻进了自己的骨子里,只要一个契机,往事历历在目。

今又在异乡遇新朋,真是感慨良多:人生何处不相逢,再亲亲不过故乡人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