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讲个冷门点的高分电影,《送信到哥本哈根》(又名《我是大卫》)

 昵称8Z856hqm 2021-09-28

这是一个讲述时代的电影,评分很高,和前两天上映的《江湖儿女》有那么些许相似,但在技巧上面,两部电影却是走得两部极端,一个极慢,有些零散,一个极快,有些迫切。

战后的世界是割裂的,东西方拉下了铁幕,隔绝了双方的交流,白色恐怖弥漫在苏联控制的许多国家内,电影从一个孩子的视点,讲述了逃离苏联在保加利亚设置的集中营,去哥本哈根送信的故事。

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

故事的起点似乎有些荒谬,这个孩子都不知道要去哥本哈根将信送到谁手里,就拿着信去了,但恰恰,这样一个荒谬的事情,是只有孩子才能无条件地相信,无条件去做的。

不太同意人之初性本善,因为根据兰德尔·柯林斯写的叫做《暴力》的书,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人类孩童时代的暴力倾向要远高于成年时代,只不过因为能力有限,所以造成的破坏有限。这也跟著名的电影《上帝之城》里面讲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起码我觉得主角还在少年时,比成年之后要恐怖许多。

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最原始的,你将什么色染上去,他就是什么颜色。

虽然小主人公大卫生长在苏联的集中营里,但那里却有救了他性命,教给他许多道理的两个人,一个是和他一样的囚徒,一个是集中营里的军官

拯救了大卫生命与灵魂的囚徒。

囚徒为了救小主人公被军官杀死了,军官则因为愧疚与怜悯放走了小主人公,因果轮回有些悲惨,其实却保护了小主人公幼小的灵魂,让他的人格虽然存在偏差,却没有完全坍塌

这个偏差就是小主人公不会笑,整个旅程仿佛也是为了寻回他的笑容,可看到最后我却发现,小主人公从没有流泪,就算最后摆出看起来像哭的表情,也挤不出一滴眼泪。

如果你的生命中只有压抑,只有冰冷地面对一切,才能活下去,人又为什么要笑与哭呢?集中营的成年人或许可以苦中作乐,安慰自己,甚至可以嚎啕大哭来释放自己。

但孩子不可以,孩子是最原始最纯真的形态,孩子会用最真挚的感受去感受周遭,去适应周遭,所以生活在集中营这种压抑环境下的小主人公失去了笑容与泪水,因为他感受不到快乐,又不明白成年人哭泣的意义(普通孩子的哭,并不是因为悲伤而需要释放,而是为了对抗与索取),而孩子般的哭泣,在这样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他的性格中剩下的只有坚强

但孩子毕竟是纯真的,就算他再坚强也有害怕的东西,而这份害怕就来自集中营。因为在大卫看来集中营的一切对于他来说就是世界的全部,他害怕外界所有的警察,因为在他心中的世界里,维护秩序与规矩的人代表了暴力残忍

电影的原著小说封面

尽管这是从一个儿童励志小说改编的作品,却依旧体现了西方人在创作故事时,特有的手法,非常排斥正邪二元论,就算是写给孩子看的书,也不愿意将极不现实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但这并不是说整个故事不是在劝人向善,而是说,人不能角度极为偏颇地理解这个世界,就像整部电影,一直遮遮掩掩,没有明说放走孩子的人到底是谁,但最后居然是那个苏联军官,确实出乎意料,这就给立场不同的人之间相互理解搭起了一座桥梁,而不只是加剧仇视与憎恨。

大多数,这个量词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谎言背后的东西,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而另外一个方面,有一天孩子过度天真的价值观被现实世界击碎时,那对孩子人格摧毁是非常致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