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女交往中最加分的4个细节

 蘑菇心理学 2021-09-28

【 蘑菇心理  第1963天 】

遇到心仪的对象,怎么才能让她注意到自己,欣赏自己呢?

恋人相处,怎样才能让他喜欢和我呆在一起?

怎么才能保持恋爱的新鲜感,让恋人每一天都对我充满好奇呢?

当我们喜欢的一个人的时候,会特别焦虑,担心自己吸引力不够,得不到对方的青睐。

其实缘分这件事虽然玄妙,但如果我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注重一些细节,同样可以让自己闪闪发光。

那么,那些能给你加分的细节有哪些呢?

今天实用菌就和大家分析一下。

管理好第一印象

前段时间,朋友通过相亲认识了一个男孩,对方长相一般,但是感觉人还不错,就互相加了微信。不过最近,他们却不联系了。

起因是,朋友想要对方发张自拍过来,结果男孩从被窝里伸出毛茸茸的手臂,光着膀子拍了一张油光满面的照片。朋友瞬间感觉男孩也不是特别喜欢她,一般男生发照片给喜欢的女生,就算不是最好看的,也是要干净清爽,衣着整齐的嘛,发一个光膀子的照片,是不是太轻浮了呢?

其实,不光女孩子有这种想法。

很多男生在选择女朋友的时候,也是很重视颜值和举止的。男女交往的初期,往往还不太了解,所以,最初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也常常左右着双方交往的进程。

人们常常会感觉那些颜值高,衣着得体的人具有更好的才能,财富,社会地位,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虽然有时候这并不正确,但是丝毫不影响它发挥作用。在心理学上,把这个叫做光环效应。

调查显示,初次见面时,男性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女性的容貌,身材,香味和衣着。女性则除了关注外貌,身高以外,也非常注重男性的言谈举止。

主动的人更有魅力

在路上遇到心仪的小哥哥,你会主动搭讪吗?

我们的文化中,常常期待女性要矜持,主动搭讪不会不被认为是轻浮,会被对方轻视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并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男性在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时,常常会感到紧张和担心,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此时如果女性主动交谈,伸出橄榄枝,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即使搭讪的女生并非心仪对象,男性也会感觉自己的魅力被注意到了,情绪还是很开心的。

但是怎样的搭讪才是自然,不唐突的呢?

首先要寻找机会,陌生人之间存在防备心理,贸然索要联系方式,失败的几率就比较大。

可以先从赞美搭讪对象的容貌,行为和随身物品入手破冰,寻找对方的兴趣点,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对方回答自己一个问题,随后请他们帮自己一个小忙,通常情况下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读懂对方真正的需要

男人和女人在处理情绪问题上是有大不同的。

男人在难过时,不会说出是什么事使他困扰,他会把自己孤立起来,逐渐变得冷漠,疏忽,没有反应,心不在焉。如果他暂时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会做一些挑战性的事情,如体育竞赛或者爬山探险等等,以此来疏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男人通过解决问题来让自己感觉舒服,而女人则借谈论来使自己感到舒服。

女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常常通过倾诉来舒缓自己的情绪。当她的情绪被别人倾听,容纳之后,他们就会感觉到很放松,即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当女人跟自己的先生谈论起工作的烦恼后,先生常常会理性地给出自己的建议,有时候也会客观地指出妻子的错误。这时候,女人的反应常常是感到受到了伤害,因为丈夫并没有理解到自己的懊恼,失落,挫败。

她心里知道该怎么做,她真正需要的只是有一个人能容纳自己的情绪。

所以,当女人发现自己的先生独处一隅时,就由得他们去比较好。当他处理完自己的问题,就会恢复对你的热情。

当男人发现自己的太太啰里啰唆地事无巨细地说了一大堆的时候,要注意到她只是有些沮丧,需要你的倾听,安慰和拥抱。

提供对方安全感

爱既让人迷恋,又让人脆弱。

很多人在感情中会变得异常的焦虑,患得患失:

他真的爱我吗?他没有秒回我的信息,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他最爱的那个人?他还会再爱上别人吗?你会查看对方的手机吗?会要求他报备行踪吗?

这种焦虑的背后,其实在传递一个很强烈的信号:

我需要“稳稳的幸福”。

所以,如果一个人在感情中能提供给对方安全感,给对方一种“即使世界毁灭我也会在你身边”的感觉,那么这个人在爱人的眼中就会格外有魅力。

怎样才能让你喜欢的人感到有安全感呢?

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言语上的承诺。

我对你是认真的。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类似这样的承诺,会让对方觉得这段感情是长期的、有保障的,不是随便说说的。

二是行动上的承诺。

嘴巴会说谎,身体很诚实。一个人靠不靠谱,值不值得依靠,除了说什么,更重要的还是做什么。

如果对待感情认真,诚恳,做事的时候踏实、一丝不苟,这些言行举止中散发出的安全感,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安全感。

所以,做好你自己,别人自然会为你倾倒。

文 | 实用菌

↓加吴大大微信即可获得
免费心理答疑一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