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保护灵岩山,死了都不能葬回苏州的苏州人

 贝叶闲持 2021-09-28

木渎灵岩山,山高182米,山上多奇石,旧有  "十二奇石"或  "十八奇石"之 说。

据说,曾经在灵岩塔前有一块十分有名的"灵芝石",因此此山得名 灵岩山

    灵岩山寺牌坊  和牌坊前的御道

沿着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来到的第一个建筑物是继庐亭,也是灵岩寺的头山门。当年,居士何桂芳与灵岩山妙真和尚走到此处,忽逢雷雨,一时无处躲避,十分狼狈。事后商议于此建亭以方便行人。亭子于1943落成,因为灵岩山主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叫继庐,因而得名。

                 印光法师所题的继庐亭

就在这座继庐亭的后面,有处距今400余年的摩崖石刻,字迹已模糊不清。

               户部马捐俸赎山永禁开采石

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围绕保护灵岩山名胜古迹和生态环境发生的一段可悲可叹的故事。

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安徽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的始信峰 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明代文人黄习远。他登黄山时,一路上觉得这里的景色不过如此,然而到了一座山峰前,却被眼前的景致迷住了,这才相信黄山风景的奇绝,于是将此峰起了个名字为始信峰。由此,安徽黄山的始信峰由他题名而流传,并有《黄山纪游》传世。

 黄习远,字伯传,世居木渎山塘街。他嗜好读书,是当时吴中颇有名的文人。

他也曾做过状元首辅申时行的门客,申时行亲自为他家中“萧萧斋”题词书额。并著有《萧萧斋稿》《朝鲜史略》《淋漓稿》《僦阁草》等著作。

明万历年间,他还与隐居寒山的赵宧光校刊、增补、编定《万首唐人绝句》四十卷。


好山水好远游的黄习远,对于家门前的风景名胜当然格外关注。

灵岩山除了景色优美,山石奇俊,也是江南有名的佛教道场。

明代弘治年间,灵岩寺毁于火灾,众僧离去,留下的和尚无以为生,采灵岩山石售卖。大批的乡民也加入了采石的行列,对灵岩山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著名的“灵芝石”和“石马”就是此时被毁坏的。

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黄习远,见灵岩山上的奇峰异石被毁坏,深感痛惜,四处奔走,呼吁保护。

当时的县令是袁熙臣。迫于压力,他张榜禁采石,因涉及民生生计和种种利益关系,政府也无法阻止。黄习远一介书生,虽是忧心如焚,却也无能为力。直至马之骏的到来,终于出现了转机。

马之骏,字仲良,河南新野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少年得志,才华出众,万历四十一年,朝廷选派他到苏州担任浒墅关榷使(相当于关长)。

马之骏也喜欢访古寻幽,到任后即考察苏州的名胜古迹。黄习远陪他游览灵岩山,向他介绍山头被开采、山上古迹遭毁坏的情况。马之骏听了十分慨叹。

黄习远乘此机会,向马之骏请求赎山,马之骏欣然答应,将自己全年的俸禄交于县衙,再由县衙出面将钱钞交于寺庙,官买了整座灵岩山,并刻石永禁采石,撰写碑记。苏州文人杨廷枢也为此撰 写了《赎山疏》。 

  灵岩山

 事情至此,一切似乎有了完美的结局。然而,因为赎山禁采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开禁双方围绕此事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的较量。

乡民 和石匠损失了投资, 断了财路,自然不肯罢休,他们先是向吴县知县袁熙臣进赂,请县太爷出面阻止。

袁县令虽然也收受贿赂,但有马之骏从中阻隔,倒也没有轻举妄动。另一位木渎人周中石他对灵岩山禁止采石大感诧异,觉得是断了乡人的财路。

周中石,他是太仓内阁首辅王锡爵的门客。他向乡人们承诺:“我能遏止使君马之骏,让你们售石如初。”

原来,马之骏少时即与他相识。乘着乡邻为他做寿之际,周中石也邀请了马之骏参加。席间,谈起禁止采山之事,马之骏非但没有同意,而且不留情面地驳斥了他的劝说。宴席没有结束便离席。

周中石感到很丢面子,宴席不久之后突然病死了。周家儿子认为父亲死亡的起因和黄习远撺掇马之骏的赎山运动大有联系。于是,向袁县令递了状子,认为黄习远“谋复此山,以致乃翁受郁不起”。袁熙臣原本就恨黄习远,接到状纸后,立即逮捕了黄习远,并杖责三十大板。

此时的马之骏任职期满,对黄习远被抓一事也无计可施。后来,还是申时行与吴中士人出面,黄习远才得以获释。

获释后的黄习远,无法再呆在木渎,,便避居到了金陵。但是,他依然深深眷恋灵岩山,搜集灵岩山的古今题咏和遗迹,纂成《灵岩山志》八卷。

黄习远死后,棺材竟不能归葬故乡。

这便是他为保护苏州灵岩山而付出的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