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 学书:既要窥“一斑”,更要睹“全豹”

 攸州刀郎 2021-09-29

张其亮


张其亮 行书王子猷横幅

  现在学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于临写印刷好的碑帖。现代印刷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下真迹一等”的优质碑帖范本。与古人相比,似乎现代人学习书法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会。但是,很多临帖者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只见“一斑”,未睹“全豹”。除《兰亭序》、《黄州寒食诗帖》等小篇幅的法帖有整幅印刷品之外,绝大部分印刷范帖只能看到经过裁剪装帧后的作品局部,整幅碑刻的印刷品几乎没有,因而很难见到原作原貌。不少人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反而还感到比古人更幸运,不少学书者忽视了对原作整体的观摩学习,对原作和原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乃至在学书的误区上越走越远。搞书法鉴定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这样学书法却与盲人摸象没有根本的区别。

  比如,我们临写印刷版的《张迁碑》、《郑文公碑》等,看了原碑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行与行、横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字帖那样的;有些地方留白也看不到。印刷品对原作经过剪裁拼接,完全打乱了原来的行与行之间、横向的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因而整个作品的气息和整体章法基本上面目全非。如按这些帖子去分析古人作品行气章法,一定会南辕北辙。有些拓本,由于年代和技术原因,与原碑差距甚远。如看到《郑文公碑》以方笔为主,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则归其为圆笔一类,与实际不符。不仅碑如此,就是一些刻帖、墨迹的印刷品,由于印刷、装帧的原因导致将整帖分割分页印刷。更由于现代一些外行编辑只从版面设计效果考虑,明明一页就可以整体印刷出来偏要分成两页,如台湾出版的六卷本《宋元明清尺牍名品选》就是如此。古人没有现在的印刷条件,客观上也促使他们看到了比现代学书者更多的原作或原碑,对见到或收藏的作品能够从整体上反复临摹、揣摩。也因为少而倍加珍惜,不但自己反复临摹,还经常邀请好友观赏。如米芾在《画史》中自云:“余家晋唐古帖千轴”,我们熟知的王羲之《初月帖》、《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欧阳询的《度尚》、《庾亮》帖以及智永、张旭、颜鲁公、怀素、杨凝式等名公巨迹其皆有收藏,藏品之富,堪比内府。欧阳询观碑,三日方去,不难想象,局部整体都会反复揣摩,铭记于心。而这一点正是现代学书者所缺少的。

  睹“全豹”不仅仅要睹整体法帖面貌,而且要识透其“真面目”。正如认识一个人,不但要看清其五官、形体,还要了解其思想、人品。这就要从其言行,与周边人的关系以及时代背景中观察。学习一个帖子也是如此,对于取法对象,要如认识一个人那样进行全面了解,梳理其渊源与演变,确定其类别,找出其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艺术的判断力。扬子云:“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因而,看原帖,访原碑,读原作,挖根求底,乃是学书之大道。只有这样,才算是“睹全豹”,才能“知全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