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所叫“新民”的中学,今天一百岁了

 wwm5837 2021-09-29

总有一些记忆刻骨铭心,在梦中,这种记忆会化为一种意象,来强调这份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会梦见一条土路,坎坷曲折,高低不平,太阳底下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这条路的尽头,是一所学校——新民中学。这是我的高中母校。

今天,新民中学100岁了。

校史记载:1921年,时任湖南省教育厅一等科员、视学的罗传榘,在湖南省衡阳市陕西会馆创建了湖南省私立新民中学。从此,风雨百年,弦歌不辍。

“新民”二字,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对“新民”一词,解释颇多,人们倾向于“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之义。在二十世纪初风起云涌的启蒙运动中,“新民”是仁人志士的梦想,于是,有了新民学会,有了新民中学,也有了新民晚报——我刚到上海工作时,每次翻读《新民晚报》,都倍感亲切,冥冥中感悟到精神的脉络联系。

新民中学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早在建校之初,这里就是湘南学联的重要成员单位、中共衡阳地区最早的三大支部之一,中共湘南地区最高领导机构的第一届领导人,全是这里的老师,红色基因深深地植入了新民中学的血脉,学校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教育,从创校的校长到后来的前辈名师,无不以为国育英才为己任。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还叫衡阳县第六中学,去年11月,随着学校移交至衡阳国家高新区管理,又恢复了“新民中学”的原名。学校在晓云山下,蒸水之畔,我一直记得,每天早上,河堤上就有捧书苦读的学子。当时学校周边都是农田与果园,要坐车进城或回家,需要步行三公里多的土路到呆鹰岭镇。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确实是个静心读书的好地方。只是我上高中那会,还没扩招,每年能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少之又少,面对似乎遥不可及的大学,大家学习还是很拼,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这种拼,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带着些悲壮色彩的拼。

那条土路,道阻且长,反复在我的梦中成为高中生活的意象,确实铭刻着我人生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三年时光。尤其是在呆鹰岭镇走向学校时,就像走向一个无法预测却竭力想自己把握的命运。感谢高考。

也要感谢优秀的学长们的激励与引领。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的不可替代的软实力。新民中学在革命战争年代,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还有革命英烈,1949年后,学校更是桃李满天下,从这里走出过院士、部长、大使、作家、学者……他们是闪耀在我们这些后学心目中的群星,光辉灿烂。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母校所处之地,昔日为衡阳市远郊,现在已变成了衡阳市城区一部分,随着母校移交至衡阳国家高新区管理,无疑步上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百年名校,将会孕育更多的“明星”。

因为一直在外地工作,我很少回母校,不久前,我带着女儿回了趟学校,桂花香依旧,但校园变化巨大,尤其是教室和学生宿舍都已装上了空调,我给女儿讲:爸爸当年高考的时候,天气酷热,有的同学在考场中暑晕倒。在上海出生长大的女儿,惊呆了。

最让我感叹的,是通往学校的那条土路,已经完全找不到了,鳞次栉比的楼房,填满了昔日的农田,车过蒸水大桥,一拐弯,就到了学校。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这是著名思想家、衡阳县先贤王船山的名言。祝福已逾百年的新民中学,日日新、又日新。(肖春飞)

编辑:徐婉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